水产养殖病害常见控防措施作者:李进卫来源:《渔业致富指南》2018年第21期众所周知,由于水产养殖的特殊性,决定了以鱼类为主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和方法上的独特性。只有树立了“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新观念,采取系统性的和各有侧重的预防措施,运用科学全面和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积极地预防和治疗鱼病,降低疾病死亡风险,取得良好的生产经济效益,值得广大水产养殖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一、水产养殖常见病害现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易被人们觉察,鱼生了病。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正确诊断也较陆上生活的饲养动物困难得多,而且治疗也较麻烦。当病情较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若体外用药,采用全池遍洒或浸洗的方法也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养鱼等。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及水库,就难于使用。而且体外用药一般只对体表疾病有效,而无法杀死体内的病原体。因此,鱼病预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水产养殖常见鱼病防治主要采用科学放养、提高鱼体抗病力、控制病原及施用药物等措施。1.病害引起浮头养殖鱼类除正常的缺氧浮头(开增氧机械或向鱼池中抛撒增氧剂就能解决)外,还有以下病害情况也可引起鱼类的浮头。酸性水质引起的浮头:这种现象是鱼从傍晚就开始浮头到黎明,这种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生石灰15~20㎏/亩。养殖池长期不用消毒药物,导致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及有害细菌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引起鱼的鳃丝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头,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寄生虫病引起的浮头,常表现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过向水体中泼洒杀虫药进行控制。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它们本身是鱼苗和鳙鱼的优质生物活饵料,成鱼精养塘由于鳙鱼投放的数量不当,引起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当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导致水质变清、溶氧下降、引起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浮头,应立即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强化增氧;利用黎明时间沿池边杀灭水中浮游动物,重新肥水。池中污染、中毒症状引起的浮头,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水进行冲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万不能开动增氧机,否则会加剧鱼的死亡。在夏季向池塘过多施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引起缺氧而浮头,精养鱼塘建议夏季不施有机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渔肥。2.鱼不吃食或吃食不旺这种情况多为水体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达到8mg/L左右。水体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可用调pH的方法,使pH值达到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内。水中氨氮过高。可用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换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EM菌、光合细菌等。3.饲养鱼类体质偏瘦此种情况多为饲料原因。配合饲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偏低,造成鱼体偏瘦,一般情况下各饲料厂均能达到标准。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约饲料,不按正常的投饵率投喂饲料,长时间让鱼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使养殖鱼类得不到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能量,从而使鱼偏瘦。尤其是草鱼精草料结合型的池塘比较普遍,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先投全价料,再投草,导致全价料在鱼肠道内停留时间太短,鱼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利用,就被排出体外,造成浪费,正确方法是先投草再投料。4.鱼的体色变化鱼的体色发白变花多为环境因素,水中溶氧不足时,鱼体缺氧呈现鳃丝和体色苍白的现象。氨氮过高时,鱼体出现鳃丝红色变深,体色苍白的现象。水温出现短暂快速变化时,也会造成鱼体色变浅现象,同时水温也会影响色素沉积效率。在使用药物时浓度过高,对鱼刺激过大会造成鱼的体色变化,随着药物浓度降低逐渐恢复正常。二、臭氧对鱼类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作用臭氧对细菌、霉菌和病毒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于细胞膜导致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作用于细胞活动必需的酶,使其活性丧失。破坏细胞质的遗传物质。因此,臭氧在水中作用,改变了细菌等微生态群落组成,但臭氧是否也可以改变鱼体内肠道微生态环境,间接影响鱼类消化及其它功能,如肠道细菌分泌的淀粉酶可以帮助消化,为此研究了臭氧对鱼肠道细菌总数细菌淀粉酶活性影响的试验。试验用罗非鱼苗,取自本所淡水站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