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与肠道微生态中文摘要:益生菌是指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细菌。而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最为复杂的系统。这些菌群在人体内存在的同时,与宿主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若消失,则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关键词:益生菌;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平衡。正文:益生菌是指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细菌。在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方面,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尼克酸、叶酸、泛酸、烟酸和维生素Bl、B2、B6、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对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而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最为复杂的系统。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达1014个,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肠道菌约400,500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如今临床治疗的重点。这些菌群在人体内存在的同时,与宿主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若消失,则会影响人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肠内菌群保持着共生或拮抗关系,从而维持着微生态平衡。人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少量需氧菌构成(郭贵海、王崇文《临床内科杂志》2002;19(2):88-90)。肠道微生物群落可分为三大部分: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这,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2、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3、病原菌。大多数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治病,如果数量超过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金红芝、李堃宝《科技进展——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又与饮食密切相关。其中,主要由宿主因素、微生物因素、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饮食有关。宿主因素中,包括PH和分泌物(如胆酸、胃酸、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盐类和酶类等)和运动特性(如胃肠蠕动、运动速度等)、生物学特性(区室化作用compartmentalization)以及片状剥落细胞(如黏蛋白、粘液层、微绒毛膜、细胞组织)。微生物因素包括了定植力(黏附力力、定植抗性、运动性)、菌的特性(孢子、膜、酶类、抗微生物物质(细菌素)繁殖时间等)。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则主要指协同作用(如生长因子和维生素分泌、代谢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短链脂肪酸、胺、Eh、pH定植抗性等)。饮食因素主要是指吃进去的非消化纤维和药物等。(金红芝、李堃宝《科技进展——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益生菌对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和人体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肠道菌群作为宿主内部的“微生物器官”通过维持黏膜正常通透性而维持肠道完整的防御屏障功能;通过刺激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而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通过均衡细胞因子释放而调节肠道炎症反应;通过抑制肠道黏膜过度生成炎症因子并降低系统全身性免疫应答反应而对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证实益生菌具有:1、刺激和调节宿主肠道的免疫功能:刺激肠道黏膜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将抗原传递给B淋巴细胞的功能,刺激肠道局部和全身释放IgA,调节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干扰核转录因子-kB以及MAP激酶级联反应的信号途径,降低机体对食物源性抗原的应答反应等。2、肠道的非免疫作用:与致病菌竞争营养物质,改变肠道局部ph值,形成不利于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微环境,生成细菌素抑制致病菌,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刺激肠道上皮黏膜生成黏蛋白,增强肠上皮紧密连接提高屏障功能,刺激刷状缘酶活性、增加上皮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抗上皮细胞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