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的心理特征一、盲童感知觉因为失去视觉,听觉和触觉成为盲童认知的主要途径,形成了盲童与正常人不同的感知特点,也使盲童的听觉和触觉较正常人发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视觉的丧失,视觉所特有的优越性,如:感知的范围大、距离远、转移灵活,知觉的速度快、印象深刻等也就失去了。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了然”、“百闻不如一见”就形象地表达了视觉的优越性:我们凭视觉能够立即理解到轮船外观之庞大,盲童凭听觉、凭手的触摸很难对船体之大有完整的概念;又如我们看到闪电,立即意识到随后有雷声,盲童只有在听到雷声时才能感知到……所以,失去了视觉,造成了盲童在感知方面的种种困难,尤其是物体在颜色、亮度和立体透视3方面的特征只有视觉才能感知,听觉等感觉是代替不了的。雷内尔(1979)经研究后指出,视觉支配着几乎所有的早期学习阶段,并为很多更高的心智过程打基础。盲童视觉方面的障碍,只有靠良好的教育训练才能得到补偿,才能使其心理正常发展。尤其是早期教育的作用更为明显。二、盲童的触觉和听觉(一)盲童的触觉。触觉,是指人的皮肤对物体触摸时产生的感觉,亦称触摸觉。盲童因为失去了视觉,往往大量地使用触觉。他们凭双手的触觉识别物体,凭双手学习文字,凭脚的触觉辨别路面的标志…于是有人认为:盲童的触觉就是灵,是先天的,正常人是达不到的。这种理解是否全面呢?首先,触觉的灵与不灵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触觉灵敏水准,是由触觉阈限决定的,即触觉能辨别出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对两个刺激点能感觉为两点而不是一点的最小距离)。人体各部分皮肤的阈限值是不同的:舌尖约为1.1mm,手指尖端约为2.2mm,手掌约9mm,背部则达67mm。那么,盲童的触觉阈限值如何?国内外大量的测定材料表明,盲人手指尖的灵敏度确比正常人高。前苏联的实验结果表明,盲人与明眼人对比是1.02mm比1.97mm,我国的部分盲生测定的手指尖两点阈平均为1.07mm。他们的触觉灵敏是否天生的?我们从大量的实践能够得出结论:盲童的触觉尤其是手的触觉灵敏是长期磨练得结果。盲童刚接触6点字盲文时,因为从来没触摸过,很难分辨出点位,老师先让盲童摸排列成6个点的图钉,再练摸大头针的圆端,然后再练摸盲文,这样反复地练,长期的摸,使辨析水平提升了,辨认盲文的速度也加快了。所以盲童手指尖感觉灵敏度高不是天生的,而是补偿与适合的结果。盲童的手能够代目吗?手和眼的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眼也像手一样依次察看、“触摸”图像和对象的轮廓。谢切诺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就此曾写道:“……不管所说的是对象的轮廓和大小,还是对象的距离和相对位置,眼在察看时、手在触摸时的运动反应具有相同的意义……”,他认为手能够起到眼睛的一部分作用,大量盲童触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美国戈特斯曼……挑选了2~8岁的盲童做试验,另有一个明眼儿童对照组。通过触摸钥匙、梳子、剪刀、几何图形(长方形和+字形)等,来检验他们的触觉鉴别水平,结果发现,盲童和明眼儿童之间没有差异。”不但如此,盲童的手还能够鉴别人的喜怒哀乐。上海盲校的学生用泥塑准确地塑出了娃娃笑与哭的不同头像就是实例。这都充分说明了手的触觉是相当精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手确实起到了眼睛的作用,手能够代替眼。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手只能起到眼睛的一部分作用。对物体的颜色、亮度及立体透视的感觉,手是不能感知的。对于能感知的物体,手与视觉也是有差异的。视觉感知物体的速度快,在一定范围内,不受物体大小、距离的限制,并很快感知物体的整体;而手在触摸时速度慢,需一部分一部分地感知,而且受物体大小与距离的限制;太大或太小的物体只能制作成模型去感知,手不能触摸的物体也很难感知,如火、太阳等;但手的触摸能够感知物体的硬度与温度,这是眼睛不能感知的。手能部分代替眼睛的作用对盲童具有重大意义。手的触摸觉不但协助盲童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温度、硬度、光滑度、重量等,触摸觉的表象加上听觉表象等还是盲童形成概念、发展思维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训练和发展盲童的触觉,主要是手指的触觉功能。首先要激发盲童主动理解事物、主动触摸的兴趣,提升他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