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手术室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产生的诱因,提出常见并发症的防护措施要点,在临床中实施与改进。结果:全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9%,均经治疗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具有高风险、高难度、高精准、高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诱发并发症的各种风险因素多数集中于手术室治疗过程之中,良好的手术室预防与护理技术能够提高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心脏瓣膜疾病是由于风湿热、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黏液变性、缺血性坏死及代谢障碍等因素所致的瓣膜病变。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能够有效矫正瓣膜病变,是目前临床上改善瓣膜病变引起循环动力学改变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治疗方式[1]。该手术具有高风险、高难度、高精准等特点,容易发生并发症,且其诱发因素多集中于手术室治疗过程中,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2]。选取本院近年完成的该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手术室治疗过程中有关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7年12月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3〜75岁,平均(56.9±8.7)岁;疾病类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9例,瓣膜退行性变7例;手术方式: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5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术10例,二尖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1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双瓣置换术1例;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15例。纳入标准:(1)均确定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均无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3)均无精神心理疾病史;排除标准:仅行瓣膜整形术。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1.2手术室常规护理术前访视:于术前1d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术中特别注意点;给患者介绍成功手术案例,使其减少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强信心。物品准备及设备检查:准备好动、静脉穿刺包,麻醉插管包,心脏手术器械,换瓣器械及各种型号人工瓣膜;药品准备;检查中心吸引、氧气、空气,高频电刀,胸骨锯,除颤仪,ACT监测仪,血液回收机,血气分析仪等。巡回护士:调节手术间室温至25°C、湿度50%〜60%;接入患者,核对其信息,对其进行心理護理;患者平卧位,肩背稍垫高;协助麻醉医师建立心电监护、动静脉穿刺、导尿、血液回收等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器械传递;术毕检查并连接各种管道,核查物品;协助麻醉医师送患者到苏醒室并做好详细交接;术后随访。器械护士:熟悉手术医师手术流程;提前洗手,整理台上器械;检查胸骨锯、除颤仪等;配合消毒铺巾;配合医师手术器械传递,要求有预知,且稳、准、快;核准物品;负责手术台上无菌操作。1.3术中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1.3.1出血出血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与多种因素有关[3],血液大量丢失不仅增加异体输血量,并增加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体外循环时血液与循环管路内表面接触、机械损伤、低温、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及抗凝药物等因素导致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纤溶系统激活,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同时增加了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红细胞从血管中逸出,导致患者异常出血[5]。防护措施:术前访视了解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剂及血小板抑制剂等可能影响凝血系统的药物,若有则联系血库尽量使用新鲜血;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操作步骤,熟悉各种器械的使用,熟悉手术医师操作习惯,配合熟练,以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及手术时间;熟悉并使用自体血液回输;及时监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体外循环结束后及时使用适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及时调节室温及体温;使用止血剂,如VitK、6-EACA等。1.3.2感染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由于术前长期肺淤血,心、肺等脏器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低;手术治疗本身可降低循环HLA-DR抗原水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