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经丽【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对13例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进行护理配合,总结术中护理配合.[结果]本组病人垂体腺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3例,手术时间60min~105min,术中无大出血及脑脊液漏,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经保守治疗1周后恢复,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2例,使用药物治疗后恢复,术前有轻微尿崩者术后未见明显加重,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垂体腺瘤;神经内镜;手术配合;脑脊液漏【作者】经丽【作者单位】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约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居第3位,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1]。垂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垂体腺瘤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脏器损害,会影响病人的生长发育、生育能力、视力视野等,给病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适用于绝大多数病人,可实现经单鼻腔内直接经蝶行垂体瘤手术。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积累显微外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神经内镜对13例病人行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7年6月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病人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0岁~50岁;病程1个月至4.5年;主要临床表现: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5例,停经、溢乳、性功能低下等内分泌功能紊乱8例,2例有头晕、头痛病史,1例有肢端肥大、颜面改变等。病人术前均行头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显示微腺瘤(直径<1cm)3例,中小腺瘤(直径1cm~3cm)7例,大腺瘤(直径>3cm)3例。CT还包括鼻腔及鼻窦的轴位,冠状位扫描,以了解鼻腔结构、蝶窦气化程度、分隔及对称情况等。1.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全部在内镜下经鼻碟入路手术治疗,手术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仰卧位,头后仰15°~30°,多数情况选取右侧鼻孔,或根据肿瘤位置悬着鼻孔,并向术侧倾斜20°并固定,床头抬高20°~30°。首先用0.01%肾上腺素盐水棉条扩张鼻道,术中在鼻甲前缘处将鼻中隔黏膜用单极电凝纵行切开约1.5cm,用斜面吸引器往颞侧剥离推开鼻中隔黏膜至蝶窦前壁,折断部分骨性鼻中隔,推开对侧鼻中隔黏膜至蝶窦前壁,吸引器牵开鼻中隔黏膜后,用髓核钳咬除骨性鼻中隔,并用牵开器在两黏膜间撑开,显露蝶窦前壁,用髓核钳打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显露鞍底,将覆盖在鞍底的黏膜用单极电凝烧缩,用磨钻或骨凿打开鞍底,细针穿刺确认无出血或脑脊液后,十字切开硬膜,进入鞍区,在内镜下用取瘤钳、刮匙及吸引器分块切除鞍内肿瘤,然后在0°和30°内镜下观察肿瘤腔及周围结构,切除隐藏的肿瘤,止血纱布、吸收性明胶海绵止血,填满瘤腔,如无脑脊液漏,鞍底可不修补,如脑脊液漏明显,修补鞍底[2]。1.3结果13例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均获成功,垂体瘤全切10例,次全切3例,手术时间60min~105min,术中无大出血及脑脊液漏,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经保守治疗1周后恢复;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2例,使用药物治疗后恢复,术前有轻微尿崩者术后未见明显加重,无死亡病例。2护理配合2.1术前准备2.1.1术前访视术前1d访视病人的一般情况及术前准备,尤其是药物过敏史及各项检查结果。查看病人CT,了解病变部位和大小,并与手术医生核对手术当天的手术器械。通过查阅病例并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介绍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增加病人的信任,配合并接受手术治疗[3]。2.1.2物品准备①一般用物:神外常规敷料,颅脑器械包,颅脑大碗,经蝶垂体瘤单包,显微器械包,颅脑磨钻,神外常规一次性用物,单极、双极电凝。2套吸引装置。②特殊用物:手术仪器包括成套显示器及光源系统,硬性0°和30°直径3mm神经内镜相关的手术器械。2.2巡回护士配合2.2.1手术体位手术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巡回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