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活动、数学事件、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等的总和。数学教学不能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还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数学文化应该全面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日常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鉴于数学文化的重要地位,笔者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进行了实践研究与思考。一、落实课堂教学渗透,品味数学魅力。教学实践和“数学文化”建设现状的需要向我们表明,数学教师要努力用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宽广,用教材拓宽数学文化的传递。当数学文化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课堂是一切教学研究的试金石。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上。(一)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应用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剔除生活材料中的一些无关因素,创设适合2于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综合多种信息,增强材料的“开放性”与“综合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包装与数学课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包装的实用和美观。通过讨论,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和现实环境中尽情创造,从人文创新的立场出发为商品设计包装,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实用性。(二)在知识构建时渗透数学思考数学知识通常是静态的呈现在教材或者课堂上。但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生成,都经历了数学家无数的观察、分析、猜测、实验、判断、辨析、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构建学生数学知识时如果课堂仅仅停留于对数学概念的被动认识、理解和传递上,那么内涵背后的这些丰富的数学思考将无法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数学概念“可能”的文化价值也无法成为“现实”力量。数学课堂,恰恰需要在这儿做一些工作。如教学《认识乘法》时,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表示“个相加”比较麻烦时,教师直接告知乘法算式“X”是一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个相加”也是一种方式。但后一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课堂上,有学生选择了“++……”,有学生选择了“+()”,有学生选择了“”,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又有学生选择了“・”或者“★”等。静态、冰冷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绽放了绚丽的光芒。可以想3象,这些看似不太科学、不够准确的“乘法”表达形式背后,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比如观察、概括、想像、推理、优化、调整、创造,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三)在学科整合上渗透数学美学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早已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整合小学各学科的知识,有效利用不同学科的东西来为数学所用,让数学文化体现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课至结尾,欣赏完《千手观音》后,教师激情地说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还远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随着老师激情地描述,同时教室前面的屏幕上也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学生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出了课堂,飞向了美妙的数学世界……二、立足课本文化开发,创建校本阅读。数学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