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最温厚的诗人,《春夜喜雨》这雨为什么是喜?因为他来的是时候,而且他来的方式是一种温柔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晚上大家都安睡了,他悄悄地进入了这个村庄,细细的春雨温润的润物,所以这样的雨,在晚上,在夜里,在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来到,就好像我们最需要一个人引导我们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听到的很多温润的话语一样。所以老杜虽然写的是雨,但用意却在乎人,因此这首诗经常用来比喻教化人生、润入心田,所以我认为不愧是“诗圣”,写出来的诗有感动、有深度。我们唐朝的时候,妇女还不裹脚的时候,男男女女也有跳舞的风气,这种“踏歌”风俗实际上是,上身基本不动,手拉在一起,靠脚跺出鼓点来的一种舞蹈。所以这里的“踏歌”是一种歌舞形式。因为这是一首送别的诗,所以这其中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才能表达出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恋恋不舍。送别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有壮别,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就是壮别,“儿女共沾巾”这是一种境界,惜别,也很美,也很温暖,但是如果诗中只有惜别,那就是人生中缺了一种豪情。这三首都是写豪情,你比方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当曹植写《赠白马王彪》的时候,他是内心非常沉重的。因为白马王、任城王和他,他们三个一块儿去见他哥哥曹丕,结果任城王就在见了曹丕之后不明不白的死了,他和白马王的封地很近,本来应该一块儿走,但是曹丕不让他们一块儿走。这哥俩关系很好,但是曹丕不让他们同路而行,所以他在很悲愤的心情下写“丈夫志四海,万里尤比邻”这个能够看出曹植的气魄来,虽然我自己不得意,但是我还是有这样一颗雄心,剩下两首,每一个的范围不一样,有的是对自己很亲近的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比邻),有的是对特定意义的同道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可能更宽泛像“丈夫志四海”,一切有志的大丈夫都可以引这句话,但是心情都是一样的,离别不一定只是悲悲戚戚的事情,如果我们想到有相知、有知己,有丈夫之志,那么即使隔着千里、万里、那么就是邻居。)有惜别,如这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还有如凄别,凄凄惨惨的,多在男女朋友之间的。古人的交通很不方便,比如我从北京送你到南京,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见面了。但是在古代这一走就得走俩月,回来又得俩月。通个信,一个月,家书抵万金是不是?所以要再见面的几率不太高,所以分外似的分别和离别格外珍惜,就要大量的去咏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很有气派,而且还翻用了我们上次说的李贺的诗。最重要的是这里面展露了一种观念,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我们古时候都说穷寇莫追,意思是说,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条活路去了。项羽当年就是这么干的,放了刘邦,最后自己乌江自刎。毛泽东说我们在这里要吸取教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以你看,在这首很有豪情的诗里讲了一个很深刻的历史道理。而我们写诗的时候大家往往会注意到一个现象,一讲道理,诗就不好读了,就干瘪瘪的,没有意思了。而且最后还说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看吧,人间变了,最后两句非常抒情啊。毛主席的这首诗真的是古为今用,点铁为金。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身体力行,自己去种田的人。一般的田园诗为什么写不亲切,都是士大夫高高在上,我看着你种田,我说种田乐,真好,我是我是站在岸上看的。陶渊明不一样。所以你说为什么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不仅是第一个写田园诗,而且他也是有一种真正热爱田园的精神。在陶渊明的时代,有一个人叫钟嵘,他编了一本书叫《诗品》,这个诗品就把当时包括陶渊明在内的很多诗人排为上品、中品、下品。很奇怪,陶渊明的诗被他列为中品里面,这就说明陶渊明的诗是很淳朴的,。就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后面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全部都在写生活的本真的东西,没有那么强的修饰性。而钟嵘那个时代的人恰恰相反,喜欢比较华美的诗,喜欢形容比较强的诗,陶渊明的诗在当时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