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病毒性肺炎治疗进展(全文)摘要近年来,病毒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我国,病毒性肺炎约占CAP的27.5%~39.2%,其中流感病毒最常见,属于RNA病毒,其他RNA病毒主要包括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等,而DNA病毒主要包括腺病毒、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然而,针对这些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药较少,本文综述近年来除冠状病毒外的其他抗病毒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协助临床诊疗。病毒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体越来越受到关注,最新的研究表明,目前病毒性肺炎约占中国CAP的27.5%~39.2%[1]。在病毒感染所致的CAP中,流感病毒(28.4%)是最常见的病原,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3.6%)、腺病毒(3.3%)、人冠状病毒(3.0%)、副流感病毒(2.2%)、人鼻病毒(1.8%)和人偏肺病毒(1.5%)[2]。与细菌性肺炎不同,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较少,在治疗方面,仍多以对症处理为主。目前,大多数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都取决于病毒体自身的结构以及其与宿主细胞结合并进入宿主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病毒中和抗体也是一个研发的方向,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则分别是DNA和RNA病毒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特殊位点。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病毒性肺炎的抗病毒药物分为:无环鸟苷类似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无环核苷磷酸脂类似物(西多福韦、布林西多福韦等),进入抑制剂(帕利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病毒聚合酶抑制剂(巴洛沙韦、利巴韦林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等类别[3]。本文综述了除冠状病毒外的其他病毒性肺炎中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以便提高病毒性肺炎诊疗认识。一、流感病毒感染与副流感病毒感染1.流感病毒感染:在中国,引起CAP的病毒中,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1]。其是一种正黏病毒科的RNA病毒,可编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M2在内的多种蛋白,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主要是集中于这些位点[4]。长期以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抗流感抗病毒药物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M2离子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阻断M2离子通道的质子传导性来阻止病毒核糖核蛋白在细胞质中的传递,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但已证明在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株中对所有M2抑制剂具有广泛耐药性,已不建议将该类药物用于防治流感[5]。目前,FDA推荐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是NAI(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和病毒聚合酶抑制剂(巴洛沙韦)。NAI主要通过与流感病毒的NA结合并阻止其裂解,从而干扰子代流感病毒从受感染宿主细胞中释放,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除了FDA批准用于抗流感病毒感染的NAI外,其他的一些NAI也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拉尼米韦(R-125489),一种长效NAI,能抑制包括耐奥司他韦病毒在内的多种流感病毒的NA活性,可有效治疗包括由耐奥司他韦病毒引起的流感,并可作为流感暴露后的预防措施(单次给药40mg或每天吸入20mg一次,持续2d),目前已在日本获准用于治疗和预防流感病毒感染[6,7]。其前药CS-8958,通过鼻内给药后,可在气管和肺中转化为R-125489,可单一使用作为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6]。此外,病毒聚合酶抑制剂巴洛沙韦(S-033188),可通过选择性抑制位于流感病毒的PA亚基中的cap-依赖性核酸内切酶(CEN)活性来抑制病毒RNA转录而起抗病毒作用,对包括NAI耐药的多种亚型的流感病毒株都有效,已在日本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8,9]。单一剂量巴洛沙韦可用于流感患者家庭接触者的流感暴露后的预防,也能用于改善高危流感门诊患者的流感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快临床康复[10,11]。FDA批准其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感染的治疗或暴露后的预防,给药剂量为:体重<80kg,一次40mg;体重>80kg,一次80mg。AL-794也可选择性地结合流感病毒PA亚基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内切酶活性而起到抗病毒作用,可通过口服给药(150mg/次,2次/d,持续5d),具有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力[12,13]。而法匹拉韦(T-70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