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弊“无为”黄老之学(道家)与民休息宽松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汉初的“无为”一、从“无为”到“有为”一、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道)(道)原因原因表现表现----------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积极影响积极消极消极““有为”有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三次应对策问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观点:目的:评价:(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观点:目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材料一〕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观点:目的: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3、有何影响?思考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三、儒学成为正统(一)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课堂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1.政治上2.教育上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2)兴办太学;(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教育被儒家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三、儒学成为正统(一)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课堂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三)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