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和董仲舒应对“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分析西汉前期社会背景。探究封建统治的政治需求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春秋繁露》,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展示资料,内容归类业精于勤,毁于嬉的道德教育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问题探究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用心 爱心 专心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 课时。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用心 爱心 专心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图像、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项组成。文字概述与图像紧密结合,从介绍董仲舒的画像入手,指出了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赞赏和付诸实施的概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第一目: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实际上就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