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指南(2021全文版)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9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恶性肿瘤首位,其年发病和死亡人数分别为78.7万和63.1万,是第二位恶性肿瘤的近两倍。在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on’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85%左右,是导致肺癌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类型,而其中约30%的NSCLC患者初诊时为可切除的早中期NSCLC。但目前对其治疗和管理关注相对较少,尤其是NSCLC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分子检测指征和内容、辅助治疗的指征和方案选择,以及术后的随访管理,均欠规范且存在诸多争议。此外,许多NSCLC患者在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而吉非替尼辅助治疗皿期硏究(ADJUVANT)以及最新的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皿期全球注册硏究(ADAURA)显示,对于可切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inhibitor,EGFR-TKI)可显著降低其复发率,为此类患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的优化治疗方案。第一部分方法学专家组的构成:32名专家组成员为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放疗科和病理科专家。指南推荐意见由专家组投票讨论及审议结果形成。专家组针对83个辅助治疗临床实践中关键问题进行投票及会议讨论审议,并呈送更大范围的专家团审阅收集建议而形成指南推荐。本指南拟在充分吸收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针对I~-mB期NSCLC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诊断、分子检测、辅助治疗、术后管理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规范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降低患者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第二部分肿瘤完全切除标准及辅助治疗概述对于早中期NSCLC患者,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实现肿瘤治愈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其手术方式包括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复合肺叶切除、全肺切除,伴或不伴有支气管或肺血管成形术,同时需进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其中N1和N2淋巴结各3组,每组至少1枚,包括隆突下淋巴结)(一致推荐)。根治性切除术后支气管、动脉、静脉、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肿瘤附近的组织切缘均阴性,同时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及采样后结外组织无侵犯,且切除的最高淋巴结镜下阴性,则符合肿瘤完全切除的标准(一致推荐)尽管NSCLC患者接受了肿瘤完全切除术,所有术后患者仍都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且危险度随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在术后进行药物或其他形式的治疗,以进一步提高长期生存,这些术后的治疗手段统称为辅助治疗。第三部分NSCLC肿瘤完全切除术后诊断及检测NSCLC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的诊断和检测是肿瘤分期、治疗和随访的重要依据,良好的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应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亚型、分化程度、累及范围(支气管、胸膜、脉管、神经、伴随病变类型、肺内播散灶、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切缘及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或分子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推荐),并且其描述和结论应满足临床分期的需要,建议提供pTNM分期[采用国际肺癌硏究协会(IASLC)/国际抗癌联盟(UICC)第8版标准](一致推荐)。一、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术后病理标本常规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诊断(一致推荐),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免疫组化辅助诊断(推荐)。其病理组织学分型参照2015版(第4版)WHO肺癌分类标准(一致推荐),若更新版分类标准发布,以更新版为准。在判断术后病理标本组织学类型时,可通过组织形态学明确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和NSCLC,如需鉴别诊断可借助于相关免疫组化指标。NSCLC则需进一步明确亚型(一致推荐),包括腺癌(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腺癌、腺泡型腺癌、乳头型腺癌、微乳头型腺癌、实体型腺癌以及腺癌变异型等)、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腺鳞癌、肉瘤样癌、大细胞癌和其他少见亚型。术后标本中不应出现非小细胞肺癌-非特指型(non-smallcelllungcancer-nototherwisespecified,NSCLC-NOS)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