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故都的秋郁达夫2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5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8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由此可见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主页9二、有关资料(作者、背景、题解)。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10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了谋生,1934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感受很特别。11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主页12三、教读赏析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大意,并划记有关词句。层次结构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13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议论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回教读主页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14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回教读主页向往品味赞美眷恋152.根据“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