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习题一、基础知识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D.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答案A解析“暴”通“曝”,晒。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答案D解析A项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B项古义:藏身。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B.圣心备焉••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朝济而夕设版焉••答案B解析B项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其他三项均为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答案A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C【解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是连词,表修饰。A.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连词,表转折。B.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而,连词,表递进。C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连词,表修饰。D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二、课内阅读强化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3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I」:对……有利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锲而不舍锲:刻答案B解析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j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错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j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i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答案D解析D项两个“焉”都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A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介词,表比较,比。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C项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结果,因而。9.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四段文字的特点,下列对这段文字议论中心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B.只有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D.走出逆境才能成才。4答案B解析第四段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的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分析每个比喻句的含意和作用,即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均不恰当。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文:56“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误。“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故选C。12.先秦诸子召开了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后可不考虑)甲:人与人之间,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