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与反思采桑湖镇中心小学段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六、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并检查预习。(小组汇报展示)(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1、(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观看泰山图片,初步感受。(2)指导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学生自由放声读。(4)小组代表赛读,师生评价。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完成疏通文意。(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小组合作)设问:(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4、引导学生思考: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思维拓展(作业)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八、板书设计远望惊叹近望赞美望岳凝望陶醉愿望豪迈九、课后小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十、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教学反思:对古文的教学,不应拘泥于诗歌的翻译,而应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担发挥想象,通过诵读唱,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歌所创设的意境,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