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大国崛起》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民版教科书历史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专题一追寻追寻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演变规律演变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春秋战国战国西汉西汉宋朝宋朝明朝明朝明清明清孔子创立儒学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荀子继承发展董仲舒创立新儒学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反封建民主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演变规律演变规律儒学形成.比较成熟立为正宗.成为主流吸收佛道.形成理学受到质疑.地位不动形成正统强化批判继承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春秋战国时期:显学,但不受统治者重视秦朝:遭受毁灭性打击——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黄老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渐为“正统”、“主流”魏晋时期:佛教兴盛、道教发展、玄学横行,初步形成“释儒道并立(交涉)”局面唐朝:佛道广播(道教鼎盛、佛教中国化),儒学进一步被削弱,“三教鼎立”达高峰唐中后:韩愈的“道统思想”和李翱的“性命之源”——唱响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时期:北宋“五子”开创理学南宋时期:朱熹——理学集大成者;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心即理也”、“本心体悟”、“发明本心”)明中期: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等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奏响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冲击了、但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儒学(儒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三教合一释道世俗化儒学通俗化洪秀全斥孔子为“妖人”;天平天国运动被称为“耶稣与孔子之间的战斗”康有为奉孔子为“变法的先师”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起“批林批孔运动”(孔老二)如今:孔子学院和国学热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纷争与变革交织,动荡与创新并存的时代。在这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里。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招徒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壮观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2)知道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3)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概念呈现百家争鸣–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形成原因一、形成原因经济经济::政治政治::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速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