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设计海绵城市的概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是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而透水混凝土则是实现海绵城市不可或缺的材料,透水混凝土首先由欧美、日本等国家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的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其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城市雨水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中新(天津)生态城15%〜20%路面为透水路面,所有慢行系统及停车位均采用透水¥甫装,在2016年夏季大雨有效起到了排水、避免内涝的效果[2]。360docimg_0_01透水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水泥:一般选用42.5级以上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了提高其强度,可掺入少量高活性混合材料,如硅灰等。集料:集料的级配是决定其强度和透水性的重要指标和主要依据,是关系到其透水性质与功能,能否整彳本体现和实现。保证强度及良好的透水性能的重要环节,粗集料需通常采用粒径较小的单一粒级,如4.75〜9.5mm。此外,对集料自身03强度、颗粒形状(针、片状含量)及含泥量等也有相当严格的技术要求,此处不再赘述。夕卜加剂:包括高效减水剂和增强剂,两者的作用是在保持一定稠度或干湿度的前提下,提高颗粒间的粘结强度,进而提高透水性混凝土的整体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拌合水:采用严格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经过特殊处理的水质材料。02透水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目前透水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计算方法,根据透水性混凝土理想模型的结构特点,可以认为透水性混凝土的外观体积由集料堆积而成,混凝土所需的水泥浆以能够包裹粗集料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结层和在集料之间形成连通的孔隙为宜。首先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选用的材料,并测试选用材料的基本性能,再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中集料的用量,然后根据集料的表观密度和设计要求的孔隙率确定胶结材料用量,再根据成型工艺的要求不同季节确定用水量。通常透水性混凝土的水灰比介于0.25〜0.40之间,水泥用量在250kg/m3〜350kg/m3范围内。透水混凝土路面基层的要求043.1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厚度:根据路面功能来确定厚度。对人行道,自行车道等轻荷重地面,建议厚度应大于80mm;对停车场、广场等中荷重地面!建议厚度应大于100mm;重型车道建议厚度应大于180mm,如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往往分为二层施工,即表层为彩色透水混凝土层,厚度一般不低于30mm,下层为素色透水混凝土垫层。3.2为确保路体结构层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透水性,表面层下需有透水基层和较好保水性的垫层。基层要求:在素土层夯实层上,配用的基层材料,应有适当的强度外,须有较好的透水性,采用级配砂砾或级配碎石等。采用级配碎石时,碎石的最大粒径应小于0.7倍的基层厚度,且不超过50mm。垫层一般采用天然碎石,粒径小于10mm,并¥甫有一定厚度、¥甫设需均勻平整。3.3透水混凝土路面基层横坡度宜为1.25%〜2.75%,面层横坡度应与基层横坡度相同。3.4全透水结构的人行道基层可采用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应小于135-155mm。全透水结构的其他道路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上应增设多孔隙稳定碎石基层。(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应小于200mm;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不应小于150mm)3.5半透水结构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25,厚度不应小于150mm;级配砂砾、级配碎石及级配砾石基层不应小于150mm。04排水系统设计064.1全透水结构设计时应考虑路面下排水/路面下的排水可设排水盲沟/排水盲沟应与道路设计时的市政排水系统相连,雨水口号基层、面层结合处应设置成透水形式,得于基层过量水分向雨水口汇集,雨水口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不透水土工布于路基表面。4.2设计排水系统时可利用市政排水沟或雨水口,透水混凝土可直接铺设至市政排水沟或雨水口中,面积较大的广场宜设置排水盲沟。05伸缩缝的设置5.1透水混凝土面层应设计纵向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的间足距应按路面宽度在3.Om〜4.5m范围内确定,横向接缝的间距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