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医院游戏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策略医院作为角色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园普遍创设并开展的活动在以往的医院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医生、护士的角色分工,在区域内部及外部幼儿之间的交往多了起来,孩子们基本能按挂号——诊断——治疗这一简单的程序看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的活动经验不足,教师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储备,教师指导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还不够等。那么如何在保证幼儿自选游戏积极、主动、快乐的前提下,通过适宜的指导,使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呢?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认识。一、明确大班医院游戏的核心价值只有明确了核心价值,教师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经过研究,我们确立了大班医院游戏的四条核心价值。1、使幼儿体验大夫、护士等社会角色,丰富相关的经验,从而使幼儿关注生活,发展与角色相关的情感。2、再现或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技能。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交往等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游戏中与同伴友好游戏,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二、创设适宜的医院环境教师要在了解幼儿医院游戏的发展进程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游戏情况后,本着让幼儿尽情的快乐游戏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循序渐进提高的目的,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1、材料按需分类医院里面的材料有看病的器械(仿真塑料制品)及药品(盛药的纸盒或小瓶等)。以前看病的器械一一摆放,药品按瓶子类、纸盒类也分类摆放。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这样摆放不利于幼儿按病情取药,而且经常出现多种病拿一种药和想拿什么药拿什么药、根本不看病情的情况,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将一些常见病的药品按病的种类分类摆放。如:感冒药、咳嗽药、发烧药、烧伤药等;并将器械按诊断用品、输液用品、打针用品摆放。由于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所以我们给每部分药品都贴上文字提示,这样幼儿取放药品更便利,也更“安全”“可靠”了。2、充分发挥背景墙饰的功能作用教师依据本班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及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将教育目标隐藏在墙饰之中,让每一寸空间都与幼儿互动。如:幼儿对于听诊器使用不熟悉,背景墙饰就可以是听诊器的使用步骤图;幼儿对于输液的众多流程记不住,操作起来更是前后颠倒,影响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于是输液的流程图就成为了背景墙饰。三、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的经验医院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医院游戏的主题越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我们注重丰富幼儿1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医院游戏的开展。1、利用全体家长丰富幼儿的基本经验家长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点体现在医院游戏活动中更为突出。如我们发现孩子的活动经验不足,而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此时我们想到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会上我们将大班医院角色游戏的内容、目的、意义、一一讲解给家长,家长听后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然后我们提出了需要家长参与的内容:即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药品及用法,并建立药品与病情的对症关系。家长纷纷表示支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就这样,在家长的参与下,幼儿的知识面拓宽了,活动经验丰富了起来,弥补了教师自身的不足。2、利用做医生的家长丰富幼儿使用医疗器械的常识医院活动时,病人需要输液,而医生和护士则直接将针管粘到幼儿的手背上,就不再管病人了。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幼儿对于听诊器和体温表的使用也不太熟悉,于是我们决定请做医生的家长——胡大夫走进课堂。胡大夫来到班内,孩子们特别高兴。当胡大夫讲解并操作体温表、听诊器、输液管的用法时,孩子们鸦雀无声,因为这是当前他们活动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胡大夫耐心地回答了孩子们早已想好的问题,孩子们的疑惑迎刃而解,激发了幼儿医院活动的兴趣。而教师早已将胡大夫操作的过程照了下来,准备按步骤贴在活动区背景墙上,以便给与幼儿活动时的提示。四、加强对游戏过程的指导(一)、细心观察教育离不开观察,而刚开始进行医院游戏时我们不知观察什么,更不知该干什么,因此发现不了游戏中的问题,以至于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指导游戏,提高不了游戏水平。经过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