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3页国学经典教育意义和价值一、国学经典与教育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我认为传统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学经典。中国古代以部数的形式表现出的内容就是经典,这种学术形式就是国学。二是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内容可以小到一个概念,比如为什么我国称为“中国”、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我们的幅员称为“九州”等;也可以大到一种制度,比如家族制度、科举制度、历代的兵制和官制等。三是传统的游艺技艺,包括踢毽子、放风筝、捉迷藏等传统游艺,以及一些需要通过长时间反复地练习才能获得的传统技能技艺。比如围棋大家都会下,但是一个刚懂围棋规则的人和一个九段棋手的差距是非常大;书法大家都会写,但是一个刚写书法的人和一个书法家的差别也是巨大的。(一)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现在人们常说“世界在一体化”——用全球文化一体化打破军事武力,文化统一地球和谐,用地方文化繁荣经济。世界一体化的内容并不在于使各种文化变得同质。而是在于各个民族的多样化。所以说,中国梦离不开中国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应该发挥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优势,提升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第2页共23页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文化。(二)从学术、教育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它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统一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丰满和完善,内在有共通之处。素质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教育,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上来把握的教育思想、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及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具有融会贯通、一以贯之的能力以及博雅气质和丰富感情的精英完人的教育。博雅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气质以及自主自由能力的贵族休闲教育。人文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二、素质与素质教育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一)什么是素质2004年,刘家和教授联系我合写一篇第3页共23页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与刘先生的合作使我受益匪浅,我讲的一些观点也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他教给我的。刘先生认为,理解素质教育应从对“素质”的训诂开始。所谓“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比如你今天穿了一身白色的衣服,大家评论你穿得很“素”。“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有质地、形体、根本的意思。“素”和“质”在中国古代是两个单字,后来考虑到它们有根本的、最初的意思,古人就把这两个单字合成起来构成了一个合成词。中国“素质”的概念和西方的“白板”概念有一定相似之处。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洛克,都强调人出生后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就像一块白板,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逐渐形成了我们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就像蜡块接受了图章的印记一样。“素质”和“白板”都是这样一种比喻性。“素”看起来是空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颜色,因为白色也是一种颜色。如果它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就不能作为质地为其它颜色提供基础。但它也不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颜色,否则会被其它具体的颜色相混淆,同样不能够成为其它颜色的质地和基础。所以刘先生认为,所谓“素质”是有和无的统一,“有”第4页共23页不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有”。而是可以囊括一切具体之“有”,不受局限的特殊的“有”。而这样一种“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无”。但我们在说它“无”的时候,也不是空无的“无”。而是能够为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