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设计正阳县油坊店乡中心校杨艳丽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4)编写阅读提纲,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思路。学生课前讨论完成,大多数同学编写如下:背影(线索)朱自清难忘背影(引出回忆)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父子惜别)再现背影(照应开头深化感情)任务(4)甚为简单,课上不再讲解。二、教学课题:《背影》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这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语言朴实无华,在生活琐事中传达了无限深情。全文通过刻画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父亲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这一背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与作者一起热泪盈眶——被父亲所表现的那份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所打动。这对当代学生很有现实意义。于是我为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3.懂得和体会亲情之爱,从而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三、教材分析《背影》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至爱亲情”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里安排的一组课文皆以赞美温暖的亲情为主题。教材编写者设置这样一个单元,在情感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本文是朱自清的名篇佳作,文章没有华美的语言,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琐事,但在极其质朴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之爱——父爱,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之爱的理解。它浓缩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父爱,被奉为经典,当之无愧。它对于改变学生情感体验缺失现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2.内化情感,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四、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制定了教学方法如下:1.以阅读为主线,注重与文本对话。阅读主体在阅读中发现、体验、探究、创新,走进作者的内心,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领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可独立思考,可合作探究。3.以情感为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投入学习。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声中,教师深情导入: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深情的话语饱含着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实散文《背影》,作者朱自清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板书:“背影”“朱自清”)(二)、检查预习。(1)抽查学生“作者简介”资料的搜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抽查学生“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