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低段语文“四步”读平凯街道官舟小学余亮读书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实施人文教育,提高孩童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处理,去认识,去思考,去感受,从文本中吸取营养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读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我常反思。读,应该激发孩童读的兴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怎样才能激发孩童读的兴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呢?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在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比如: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思考、交流、勾画、游戏等。如果孩童不能主动去读,把课文读通,尽管老师漫山遍野地讲,也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教学中,我组织、引导孩童四步读,收效甚佳,老师教得轻松,孩童也乐学、爱学。“四步”读具体地说就是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课外读。当然不是让孩童枯燥无味地读,一遍,二遍,三遍……而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计划性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体会、有感悟、有收获。课前读,就是让孩童好好地预习,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每上一篇新课之前,不是让学生回家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完了。而是要求学生回家后借助拼音自主学习生字,拼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孩童对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把课文读给父母听,让父母签字——已读。父母签了字,再让孩童在家把生字制成精美的卡片。上新课之前,同学之间读一读,比一比,看一看,学一学。把课文读给同桌听,有错误互相提醒,矫正。把卡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互相学习。孩童手中的卡片,有金鱼卡片、树叶卡片、火箭卡片……真是美不胜收。每天课前,我一到教室,同学们马上就围了上来,老师我做的漂亮吗?老师我的呢?……看得出他们需要肯定和表扬,所以教师课前一定要走一走看一看,鼓励他们,夸奖他们。预习,增强了学生自豪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上新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中读,重点是检查、引导和鼓励。上课伊始,我首先检查孩童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同学们把书和卡片平放在桌子上,我巡视检查,逐个看一看,看孩童们是否都去预习圈画,是否都做了卡片。对做得好的孩童我常说,某某养成了很好的预习习惯,他既能在课文中认真勾画又能做出精美的卡片,真棒!得到表扬的孩童特别高兴。同时又让孩童把那些精美的卡片展示给同学们看,相互学习,激发了兴趣。教师巡视完毕后,小组的同学把生字拼读给同组同学听,相互纠正读音,教师到小组了解学习情况。随后生字教学,我采用游戏检查的方式,“开火车读”、“你指我读”“教师读,小组学生摆卡片”,同学之间时时评价,哪儿读得好,哪儿有问题,关心同学。有的同学说,某某同学翘舌音读得很正确,某某同学把边音读成了鼻音……。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读课文,我先让孩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接着用“小蜜蜂”带读(事先下载好朗读材料),这样达到正音、感受吟读、诵读的目的。理解课文,就是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候,是这样做的。首先提出问题,玲玲遇到了什么问题,心情怎样?在爸爸的提示下,她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找出答案,孩童充分与文本对话,很快就在文中找出了答案。最后谈体会和感悟,从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一只小花狗,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你体会到了什么?孩童马上就体会到玲玲遇到问题,爱动脑筋想办法。学生也能感悟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后读,就是巩固读,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孩童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点,我上完新课后就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小组的孩童听,读后互读互评,互相签字,对读得好的孩童签上满意,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