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对生活的意义【关键词】:出口、贸易、茶叶在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茶文化,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以赋予茶多重的意义,从最单纯的品尝已经达到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和弘扬。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茶的历史出现在四千年前。最早的“茶”的书写是以荼字代替,据说最先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即“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以,可以看出最早的茶的功效是有解毒的作用。那时的茶叶更多的用于医药保健方面,并没有用于更广泛的用途。在汉朝,茶脱离了医药,扩大到了饮用并开始传播。在唐朝中期,对于茶的饮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茶在中国的传播,就从西汉王褒《僮约》为始,至唐朝中期普及南北,共用了800多年。但是,茶从17世纪初首输荷兰,由欧洲进一步传饮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只用了仅一个多世纪。让世界通过茶叶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尽管,这与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巨大的差距有很大关系,但茶之畅饮欧洲、畅饮全球,与茶的自身魅力,不是无关的。毋庸多说,饮茶习俗在西方或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过程,自然也就是茶叶国际贸易不断和相应发展的过程。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推动力了历史的演变。成为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我个人认为,茶和丝绸还有瓷器是中国在近代史中,中国的三张名片。外界通过对于茶的了解,来感受中国的文化和精髓。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对于茶叶的利用方面,最早是利用于出口贸易。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并且垄断者整个的出口贸易。在十九世纪中期,1817年之1833年的期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占总的出口贸易产值,平均都在50%以上,在1886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但是,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出口总量在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中国茶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等一系列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中印茶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的衰减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损害,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在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中,从垄断的地位受到了印度、锡兰等地茶叶的冲击。从历史上,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看来,中国的茶叶不仅促进了中国在当时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世界的发展也是根本性的,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东方文化的态度。也是通过茶叶,连接西方和东方,成为了不同文化连接的纽带,同时也到了对于文化的传递作用。纵观近年来的对外贸易出口现状,中国的茶叶在种植方面以及出口方面均为最高值。通过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的茶业又一次站上历史高点――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86万公顷,茶产量135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出口金额为7.05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双重性,总量和金额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茶叶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提高中国茶叶的水平和竞争力、增加茶农收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茶叶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已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虽然,茶叶起到对经济的推动。但是,这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中国茶叶在出口市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就是出口结构,其次是市场不合理,长期粗放式发展。中国是茶叶的良种大国,茶类和花色品种众多,是乌龙茶、花茶和白茶等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但是,中国出口的茶叶中,名优特新茶叶产品产量很少,中低档茶产量较多;制优率整体偏低,乌龙茶、白茶受气候影响大,;绿茶品质受到品种局限以及明前茶的开发影响,大宗产品居多;初加工产品较多,深加工尤其是茶的综合开发利用很少,对于茶叶储运保鲜等不是能够得到足够重视;出口产品结构多以中低档散装茶为主,管理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小包装及高档名优茶占总体比例小,附加值高的产品更少,自有出口品牌少,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对于茶叶在这贸易这个环节,应该将中国茶以及相关的产业的特点突出化。将与茶叶相关的衡量标准指标化,规范茶叶的出口及其附加产品的生产。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开拓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茶业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