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第1页共105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学问,进入古诗的意境。老师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引导学生全程主动参加,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第2页共105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第3页共105页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缘由,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3、启发和激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说明字的意义。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第4页共105页思。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第5页共105页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5、分小组探讨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6、依据诗意,绽开合志向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激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视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第6页共105页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视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3、师小结。第7页共105页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奇,注意创新思维、想像实力的培育。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纳读、想、议、画、写等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足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读: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第8页共105页说: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教学过程:任务一:读准题目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第9页共105页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1、范读。2、自由读。3、指名读。4、齐读。任务三:读想象画面读一句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2、自由读,想象画面。第10页共105页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读二句1、诗人想到什么?(想:)2、自由读。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第11页共105页任务四:拓展运用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祝愿什么?工作、生意、探讨、成果……给你的亲戚挚友送上一句祝愿?《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看拼音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