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教具准备《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二、解题出示多媒体投影。1.词的有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词,又叫“曲子”“朵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2.背景介绍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解说:学生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整个感知1.教师在《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中范背全词。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教学作诵读提示: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4.教师提问: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你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体现了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形象性。(解说:这几个小问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对全词有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