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贰、军、辞、陪、共、济、阙、说、行李、肆”等文言词语;了解《左传》的记叙重点,记事特点,语言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阅读和文言文的能力;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文言文在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方面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言;结合背景、目的体人物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艺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烛之武的爱国情感,学习古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不避险阻,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培养为国献身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技巧和他说秦成功的原因。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二、分析课文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记叙了在晋秦大军压境,国都被围的情况下,烛之武临危受命。第1节:写秦晋围郑,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强国的进攻,形势十分危急。第2节: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二部分(3):叙述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第三部分(4):晋军撤离郑国。三、学生讨论: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秦、晋之间确实存在利害冲突,有供烛之武“钻空子”的客观条件;二是烛之武熟知天下大势,深刻了解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三是烛之武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抓住秦伯一心追求本国利益这一点,用谦卑的言辞使其有了初步的好感后,紧接着就以“亡郑”“存郑”对秦、晋两国不同的利益关系来游说秦穆公。由于个人备课:他的分析确是事实,又都在理,终于成功地说动秦穆公,实现了说退了秦军的目的。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四、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㈠烛之武: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