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11.培育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沟通、互动。2.通过沟通,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仔细修改自己的习作。重点: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沟通,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沟通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难点: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三、课堂沟通,分享童年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2.班级沟通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举的理由。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2.开展童年故事会。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2、培育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3、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分享,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沟通观点的习惯。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2、本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人物,编写以爱国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主题的手抄报,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拟达目标激趣导入1、朗读片段,感受演讲稿的魅力2、比较不同,激发兴趣。以文入境,引入课堂体会特点1、欣赏2个片段,比较不同,体会演讲稿的特点:三段式: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听讲者距离;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布置任务,小组沟通。2、汇报,分享。3、老师小结。通过材料让学生明白演讲稿的特点,三段式如何安排内容,把握期特点。下笔练习1、主题:我的梦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同桌沟通、汇报通过写自己的梦想,学会如如何写演讲稿。《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沟通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沟通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老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进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