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考点一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与进化的关系:2.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对氨基酸的影响:类型影响范围对氨基酸的影响替换小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增添大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缺失大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增添或缺失3个碱基小增添或缺失位置增加或缺失一个氨基酸对应的序列【高考警示】与基因突变有关的六个易错点(1)自发的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基因突变按来源划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类,自发突变率很低。(2)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编码序列上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3)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却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4)基因突变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某种昆虫突变产生的残翅性状,若在陆地上则为不利变异,而在多风的岛屿上则为有利变异。(5)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基因(即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上,DNA的非基因序列上发生的碱基对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6)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在细胞分裂期也会发生,分化的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典例】(2018·全国卷Ⅰ)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因突变、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探究。突变体M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因此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A项合理;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B项合理;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细菌转化现象,而细菌转化现象则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本质是基因重组)实现的,故C项不合理、D项合理。(1)“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多害少利的。(2)M和N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提示:都是显性突变。细菌拟核内只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所以,没有“等位基因”,不存在隐性性状。(2016·天津高考)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0突变型…-P-R-K-P-…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表达、自然选择。A项,表格中突变型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则说明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故正确;B项,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只能抑制翻译功能,故错误。C项,野生型和突变型的S12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第56位氨基酸)有差异,这是由于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所致,而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均改变,故错误。D项,枯草杆菌对链霉素的抗性突变早已存在,不是链霉素诱发的,链霉素只能作为环境因素起到选择作用,故错误。【加固训练】1.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解析】选C。人工使用EMS浸泡种子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使DNA序列中的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