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审美【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在本课中着重从私家园林产生的原因、特点、四大名园入手,带领学生探究园林这一传统中国建筑与山水结合模式的独特意义,以及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典型区别。【关键词】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四大名园【背景介绍】苏州园林是初三上(9年级上)的第五课,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的代表性案例。苏州园林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建筑模式,其中包含的历史成因、文化成因、地理成因、人文成因,是很大很广的。在进行授课时,不能单从园林讲园林,否则会显得单薄和没有说服力。只有从苏州园林的起因、发展、人物、特色、保存等多个层面层层渗透,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欣赏这种中国独特的园林建筑形式,从而让他们真正懂得园林,热爱园林,拓宽视野,认识本民族文化。【案例回放】导入:从各城市不同的特点说起,两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北京的城市特点:大气、悠久。举例:公交系统的庞大、饮食的特点、北京方言(学生讲,老师补充)上海的城市特点:现代、快速。举例:高楼大厦的崛起、行色匆匆的人群(学生讲,老师补充)苏州的特色: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城市,苏州虽然在规模上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底蕴成为名城。请学生分四组,分别讨论苏州的四个特征,并分别陈述(小组加分)。四个特征:手工业、曲艺、饮食、方言。学生讨论、陈述,老师总结。手工业:刺绣,老师总结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苏绣的特点:细腻、逼真。代表形式:乱针绣。曲艺:昆曲、评弹。老师总结:昆曲:昆曲的形成及发展。评弹:评话和弹词的统称,它的发展及特点。饮食:从陆文夫的《美食家》说开去。苏州饮食特点:偏甜,糕团出名。方言:吴侬软语,适合昆曲和评弹的说唱。和这些齐名的就属苏州园林了。引入课题:《苏州园林》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起因:皇帝及皇族的需要。地区:有皇朝建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特点: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代表:颐和园。老师参照颐和园图片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规模及著名景点。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私家园林:起因: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文人墨客想修建有自然山水之趣的私家园林。地区:江南地区。特点:规模较小,设计精美。代表: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形成条件:自然条件:1、水:江南多湖泊,水源。2、山:江南有堆山的湖石、黄石。3、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经济条件:1、江南是鱼米之乡,农业发达。2、盛产丝绸、刺绣等,手工业发达。3、乾隆帝六下江南,促进经济繁荣。人文因素:1、教育比较先进,人的文化素养比较高。2、隐退的官员大多买房置地定居江南。小结:这三大条件成为私家园林产生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