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治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肾阳虚者呈现面白畏寒、腹泻便溏、自汗、手足冷、食欲欠佳等症状,脉沉细弱;肾阴虚者兼有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症状。外伤头痛因跌或扑撞伤之后,或久病入络,使气血淤滞,亦可发生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甚至痛得像锥刺一样。头痛病例面面观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此处将本人临床处置的两三个病例进行点评,供需要的读者朋友参考。【病例一】头痛就像是“天气预报”家住静安区的市民胡先生,经常头痛,却不知是何原因。“痛的时候,感觉后脑勺有根筋在扯着,更奇怪的是,每当变天的时候,头痛就更严重,就像‘气象预报'一样。”胡先生为此就诊过多家大医院,始终不解决问题,于是他担心自己是不是长了肿瘤,又做了头部CT、核磁共振检查,均无事。无奈,胡先生转而看中医。在为胡先生做了详细问诊和把脉后,我为其开了14帖中药。服药2星期后,胡先生的头痛渐渐好转。分析:胡先生的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没有头部肿瘤,但从问诊看,他的情绪比较紧张,结合症状表现,应该是神经血管性头痛。这种头痛在中年人身上非常多见,且多与内分泌有关系,也与情绪有一定关系。在天气变化的时候,血管随冷热变化引起缩张,假如血管功能异常而过度收缩,患者就会因为血管痉挛发生头痛。如果日常应酬多、疲劳、睡不好,更会刺激头痛频发。处方建议:对于神经血管性头痛,中医主要是通过补气、活血、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情绪不好的患者还要配合用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常用的有川芎、当归、白芷、细辛等中药。头部后面的头痛从经络循行上来看,是与太阳经有关,除了用基础药,还要加用生姜、薄荷等引经药。头痛比较严重者,则需用力雄效专的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活血通络。【病例二】头痛反复,多半是血淤62岁的技工牛师傅,退休后仍为单位返聘。虽然工作压力不算大,但牛师傅近几年来却经常头痛。“主要是右边痛,感觉是跳痛,吃芬必得也没用,睡一觉就没事,已经三四年了。”在为牛师傅作了详细检查后,诊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