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源的定义;2.知道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4.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5.能利用s=vt/2进行回声测距的计算。二、方法与过程6.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7.通过观看实验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不难传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8.进一步学习和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9.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习成果;10.了解回声定位技术在科学上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系统,音叉(含小槌),盆(盛水),铁架台(系有乒乓球),钢尺教学过程一、引入(PPT)给出几种学生能分辨的声音,有的悦耳,有的澎湃……从而把学生带入丰富的声音世界。二、新课教学1.学生分组实验:小声讲话;拨弄钢尺发出声音;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得出: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生源。2.学生分组讨论:刚才同学们做的实验中,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点?回答在振动。3.学生分组实验:再次讲话触摸自己的喉头;将发声的音叉置入水中;将乒乓球紧靠音叉,敲击音叉发声。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问题:当发声体停止振动后,发声过程将会怎样?4.学生分组实验:用手捏住正在发声的钢尺;用手捏住正在发生的音叉。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强调,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比如成语余音缭绕)15.学生思考,声音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的耳朵?小组讨论,说说猜想。PPT呈现三首古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请学生分析诗句中声音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分析回答:气体、液体、固体。得出:声音可以通过介质传播。6.学生思考:不通过任何物质,声音是否可以传播?(PPT呈现被抽掉空气的玻璃罩不能传声)。分析回答: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7.学生思考:声音通过什么形式传播呢?PPT给出水波、击鼓(空气变化)模拟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动画图、示波器显示声音。分析得出: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简称声波。8.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以闪电分析(先看到闪电,再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从而得到声音有一定的传播速度。9.小组讨论:如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组反馈。10.知识学习:学生分析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找到什么规律?综合回答,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11.小组讨论:在足够长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声音?如果铁管中有水呢?12.动脑动手:人们发现,只有回声(声波遇障碍物反射)延迟于原声0.1s以上,人耳才能分辨出回声,如果你面对一面墙壁喊话,你至少需要离墙壁多远才能分辨回声?(假设在15°C的空气中)13.知识学习:回声探测(定位):s=vt/2。解决以上问题。14.课堂练习(PPT呈现)(1)小宇在观看龙舟赛时,他听到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_____而产生的,并经过_____传人他的耳朵.(2)百米赛跑,若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枪冒烟开始计时的成绩()A.少记约3.0sB.多记约0.3sC.少记约0.3sD.无法计算(3)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大理石中最大;B.在水中最大;C.在空气中最大;D.在真空中最大.三、成果归纳(课堂小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人耳分辨回声的时间差至少0.1s,利用回声原理,人们制成声呐进行探测。四、课外拓展(作业)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几种传导方式?双耳效应是怎么回事?用立体声耳机(两只)听音乐和用单声道耳机(一只)听音乐感受有何不同?五、课后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