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五第一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二课时为例说明。第一步:分析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素材创建视频。根据教材可以将本部分内容分解为以下几点:(1)有机分子的结构是三维的: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2)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后,再观看各种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结构视频,之后进行交流,并讨论: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叁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3)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学生在搭建常见有机物球棍模型和观看各类有机物视频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a、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b、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c、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4)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观察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分别用一个甲基取代以上模型中的一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与原结构有什么关系?(5)杂化轨道与有机化合物空间形状:轨道播放杂化的动画过程,碳原子成键过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6)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观看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同系物结构视频,总结归纳符合四面体型,平面型、直线型碳原子成键特征。课前,授课教师搜集相关素材,包括球棍模型、化学史话视频、各种有机物空间结构视频、杂化动画过程以及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确定的相应练习。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课型设计后,将上述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制作时尽量从色彩、内容等方面给课件注入活力。授课教师利用手写板和电脑将PPT课件内容录屏,生成视频课件。其间教师可以利用软件的功能对PPT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展示和注释等。第二步:学生观看课堂视频(必看)及其延伸学习资源(选看),时间、次数和选看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情况决定。第三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由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视频必看内容中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主要负责个别答疑。第四步:学生登录作业平台,独立完成相应的作业,并及时得到反馈,从而了解自己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改错,必要时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交流。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答题的整体情况,及时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或措施,比如哪些练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增加或删除,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等。第六步: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讲解少量内容,定时检测,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等。从本部分内容来看,学生对等价氢原子觉得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展示,予以强化。课后反思1、翻转课堂是在宽松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同时有化学史视频情境素材的融入,使学生的预习内容由单调、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2、由于学习节奏和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跳过自己已经听懂的部分,避免了学习的时间和节奏被教师主宰的现象,真正实现了“我选择、我做主、我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同时,对学生弱势科目的学习也有帮助。3、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信息量,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4、相对于纸质资源来说,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可以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有利于学生保存和利用学习资源,相当于学生身边随时都有一个老师。空间结构视频可以反复再现,避免了教师画出平面结构、学生想象不出空间构型的现象,更好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