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传统文化3000字日前,全省召开蜀道申遗专题推进工作会,正式确定申报名称为“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其中巴中市共有7个遗产片区位列其中,占了近1/3,分别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风景区、皇柏林、南龛-恩阳古镇、得汉城龙舌古镇、红花溪古道、水宁寺、小宁城-白衣古镇。“申遗成功后,将更好地传承巴中的文化遗产,也将助力巴中进入世界视野。”市文物局负责人如是说。这是巴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个缩影。悠远深邃的古巴国文明照亮了大巴山,“巴人文化”“红军文化”无不昭示着巴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巴中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闪耀区域。近年来,我市抢抓历史新机遇,与时间赛跑,铆足干劲,科学统筹,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引领,努力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新局面。深度发掘探明文化基因2012年,我市邀请全国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着名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与省文物考古院合作开展的“米仓道探险考古调查”系列活动,共调查线路文物点345处,进一步明确了古道范围、线路方向。去年,市文物局又组织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寻踪巴文化·再探米仓道”考古调查,系统掌握米仓道文化线路的保存现状,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状况、路面状况,经纬度,沿线文化遗迹、遗物,道路长度、宽度等重要信息。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0处(列入国家数据库),可移动文物93522件,其中珍贵文物4259件(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恩阳古镇、平昌白衣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4座(巴州区、通江县、毛浴镇、白衣镇)。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其中9个博物馆(纪念馆)为国家免费开放单位,国家三级博物馆2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千年米仓道贯穿巴中全境,是串联巴中文化遗产的“黄金线”,沿途分布着官仓坪、琉璃关、蒲涧太子洞、南龛石窟等文化遗产“玉珠”。古老的巴子国散发出神秘色彩,绵延着巴人“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精神。2000多件红军石刻标语散布巴中大地,巴山红遍。巴中与古巴国、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巴中石窟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巴中是“红军的故乡”,“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已然内化为“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巴中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400万巴山儿女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些优良的巴中文化基因,源源不断地输入巴中自强不息的脉搏,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焕发出文化强市的勃勃生机。护“体”传“魂”守住文化家底今年春节期间,南龛文化产业园飞霞阁对民众开放,“巴人咏巴中”书画展览展现了新时期巴中人民的精神风貌,植入巴文化符号的文化产品展销台前人流涌动,为巴城春节增添了文化氛围,飞霞阁将成为巴城新的文化地标建筑,市民可以登阁一览巴城新面貌。传统文化的传承涉及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体”,即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个是“魂”,即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只有既护“体”又传“魂”,方能守住我们的文化家底。去年,我市开展了米仓道、金碑乡汉墓等考古调查;抢救性清理了南龛坡、西龛山、通佛路、白衣云梯村宋代墓葬6座,邀请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完成了清江巾字村明代古墓群考古发掘工作。近年来,我市以项目为抓手,编制、申报、实施了一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申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中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摩崖造像窟檐建设、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保护规划等14个项目。顺利实施或正在实施南龛石窟渗排水工程,西龛、北龛摩崖造像危岩体加固工程等7个文保项目;大力推进巴中石窟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程、红军石刻标语群保护工程、巴中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米仓道纳入蜀道申遗、长征路线申遗以及“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申报工作。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深入挖掘了传统技艺(泥塑、酿造)巴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