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重点)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3.初步领会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了解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2.相关知识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多万字。3.文体知识《史记》简介史记是“前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的功劳——妻子和女儿。妻子姓杨,是他老师的孙女,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是司马迁终身的伴侣。《史记》传说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他因为在史书中“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触怒了当朝皇帝,只好把长达52万6千字的竹简史书藏在深山的山洞中。一直到死,这位史官也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面世。他去世之后,他的夫人为了保护这部史书,在这座深山中出家当了道姑,继续等待史书面世的机会。但等来的是朝廷查抄的噩耗,满门家族乡亲被斩杀,于是,她绘了一张藏史书的图表,人们只有对照图表,才能找到史书藏匿的地方。后来她将图传给了女儿,司马迁女儿后来又传给了儿子,这才依图从山洞中取出了史书,得以面世。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这部史书,是司马迁和他的家人历尽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