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2.认识并学习廉颇、蔺相如思想性格的可贵之处。3.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 译准确活用的词。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预习要求1.弄懂课文大意,准备复述三个故事。2.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说说他们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3.思考:本文是怎样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由此可以看出《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4.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背景。●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曾为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所折服。但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和范仲淹具有同样的胆识,他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发生冲突时选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板书课题)二、本文背景的介绍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总结补充。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2.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 年)距秦灭六国前 220 年差 63 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 312 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 299 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横”,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涓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秦孝公于前 356 和前 350 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1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