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掌握并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尝试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1、提问:上节课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适当补充。2、回顾:指名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3、师:观察下面两道题,并分别说出用什么方法会使计算变得简单。(指名回答,如有错误让同学帮忙纠正。)4、直接引入: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探究一种新的运算定律。师出示课题,板书,学生齐读。5、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先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老师介绍,让学生明确。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7(1)课件出示主题图,在主题图中寻找获得信息。(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3)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预设学生汇报两种解法:方法一:先计算每组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再算出25个小组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列式为:(4+2)×25=6×25=150(名)1方法二:先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和负责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列式为:4×25+2×25=100+50=150(名)(4)分析比较。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两种算法,让学生仔细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150名,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4+2)×25是4和2的和乘25,而4×25+2×25是4和2分别同25相乘,再把积相加,25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5)建立表象师:以上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用等号连接)板书:(4+2)×25=4×25+2×25师:4加2的和同25相乘等于4与2分别同2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2、探究规律。启发提问:(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能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①抽象本质特征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②归纳定律。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2(3)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师板书:(a+b)×c=a×c+b×c(4)学生齐读记忆。三、课堂练习1、连一连:(指名回答,多加鼓励)3×17+5×17(22+44)×30(18+4)×618×6+4×622×30+44×3060×20+60×3060×(20+30)(3+5)×172、同上方法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