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区域经济发展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1.[2019课标Ⅱ,36(3)(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1)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2)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1.答案(1)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2)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解析(1)解决了水源这一制约因素后,该地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气候条件应从适宜生长和品质优良这两方面回答,即热量条件可满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全年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品质提升。(2)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该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可以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销售市场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2.(2019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材料二图18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19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图Ⅰ图Ⅱ(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2分)(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_(3分)(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__(4分)(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3分)2.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答本题需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从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空间布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产业发展方向四个角度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以我国具体的农村现状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体现了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1)从图Ⅱ可知,该村土地利用有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因此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其中林地和园地约占该村土地总面积的60%,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不足30%,因此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园地为主,可用于发展种植业的耕地面积较小。(2)从图Ⅰ的立体农业分布图可知,该村从平原至山顶依次分布稻田、茶园、竹林和松林,其空间布局形成的自然原因是气候、水源等随地形发生变化。根据文字资料和等高线图可知,该村位于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该村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平原水系众多,灌溉便利。因此,起伏的地形、雨热同期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是形成立体农业的主要自然条件。(3)根据材料一可知,该村70%人口迁出就业,且留村从事农业生产的60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36%,说明目前该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阻碍该村社会经济发展;该村农业总产值与收入下滑,家庭收入主要源自外出务工,说明该村农业衰退,缺乏农产品加工等附加值高的产业,产业结构单一。(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但要立足于本村的优势资源,明确经济发展方向。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村土地类型多样,农、林、渔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突出,因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可对稻米、茶叶、水产品等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