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专题】高三选考二轮复习微专题(20)土壤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下面小题。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A.风化基岩2.图示区域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①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①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①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①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孔隙度(%)林地类型总孔隙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1B.气候C.地形D.生物B.①①C.①①D.①①有机质含量毛管孔45474056(%)4.623.182.087.79饱和持水量(吨公顷)5036483121833非毛管孔17161217596352733.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4.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降水条件和相同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下,产生径流时间最长的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C.楠竹林D.灌木林5.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A.地表径流大B.植物种类多C.枯枝落叶多D.年均温较高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发育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下图示意海南岛的土壤类型及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图中甲、乙、丙、丁各自代表的土壤类型分别为A.砖红壤、燥红土、赤红壤、水稻土C.赤红壤、砖红壤、燥红土、水稻士B.水稻土、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D.燥红土、砖红壤、赤红壤、水稻土7.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图中e地区发育黄壤的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C.光照热量更充足B.海拔高气温较低D.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带性土壤是指土壤在空间上随气候、生物条件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下图是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28.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的有机质含量远低于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植被C.降水D.气温9.从“黑土—栗钙土—荒漠土壤”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经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0.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A.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减少C.水热条件变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大陆海岸线变长D.高山的雪线上升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左图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右图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1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I下图示意热带雨林开辟为人工橡胶林后的生态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B.甲与IIC.乙与IID.丙与I313.热带雨林区林木生长旺盛,但土壤较为贫瘠,其主要原因为A.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B.植物的吸收作用强烈C.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D.淋溶作用带走的养分少14.热带雨林开辟为人工橡胶林后A.生态系统更加稳定B.生物多样性减少C.洪涝灾害显著减少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C.时间D.气候16.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①a——低等生物作用②b——岩石风化崩解③c——土壤分层形成④d——成熟土壤形成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17.甲土壤属于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18.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