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室魏小娜摘要: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为避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特梳理出“促写”型读写结合、“促读”型读写结合、“任务”型读写结合三大类课型。并结合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例析了三类读写结合课型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型分类;课例分析尽管“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语文能力,但是中外母语教育实践都已证明:“阅读”和“写作”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享知识,恰当的“读写结合”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读写结合的实践方式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有效。然而,国内目前语文课堂中流行的“读写结合”还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泛滥、僵化和形式化。鉴于此,这里尝试结合国内外读写结合的优秀案例和理论观点,尝试梳理“读写结合”的不同课型,明确不同类型读写结合的基本功能、读写结合点和常见教学形式。并结合人教版高段语文教材举例,供一线老师参考。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哪种课型,既然称之为“读写结合”,从总体上看其中的“阅读”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不宜厚此薄彼。但是为了方便教师有目的地选择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这里依据读写结合中“阅读”和“写作”相对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出系列课型。一、“促写”型“读写结合“促写”型“读写结合”,是指借助阅读来促进写作的“读写结合”教学课型。该课型中,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一读写结合课型在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还是一线教师广泛采用炼字、造句、仿句、析句、改句、仿写等教学方法,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促写”型“读写结合”。这里根据阅读对写作的具体促进作用,进一步细分为:信息提供类读写结合、写作借鉴类读写结合。前者侧重于为写作提供写作内容,后者侧重于为写作提供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1.信息提供类读写结合(1)功能定位:阅读为写作提供足够的语言储备、写作素材、观点、事实等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必须基于足够的信息资源。阅读是为写作提供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浏览,写作者可以搜集写作需要的资料、信息、事实、数据、材料、案例等信息,弥补写作者直接的生活信息的贫乏,是积累写作内容的重要途径。(2)读写结合点:语言材料、文本信息、相关主题。信息提供类读写结合的“读写结合点”,主要是阅读文本的语言材料、信息内容和相关主题,一般不刻意追求对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写作方法进行借鉴。如五上《鲸》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这一“读写结合”训练中,“读写结合点”是“关于鲸的信息”,其中的“阅读”是为“写作”提供必需的写作内容和素材。(3)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是积累语言材料。即在阅读过程中,采用背诵、抄写等形式积累优美(或典型的)词句、段落、篇章,为日后写作提供语言词汇、句式、篇章图式等方面的储备。这类教学形式的阅读积累与写作之间的结合,时效跨度比较大,往往不是在一节课上就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和结合。二是信息或主题拓展类写作。即基于阅读文本的文本信息和主题,在课外展开相关信息和主题的写作。信息类拓展写作教学设计,大多是要求学生基于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展开进一步的写作,如五上《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主题拓展类写作教学设计,大多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选文之后,围绕某一人文主题展开进一步的写作。如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投了”》的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