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爆破知识汇总露天矿不良爆破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露天采矿中台阶采剥、掘沟等工程,一般采用深孔爆破法对矿岩实施破碎,根据作业空间,矿岩地质特性、采装运输设备条件等特点,选择合理的布孔方式、爆破参数、装药结构、爆破网络、起爆方法及起爆顺序等来达到好的爆破效果。但在实际生产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常出现爆破后冲、根底、大块、伞檐以及爆堆形状不合要求等不良爆破现象,严重影响采、装、运工作效率及施工安全,下面分别分析这些不良爆破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一、爆破上翻及后冲现象在露天采掘台阶爆破施工中,后排孔后冲上翻是常常遇见的现象,尤其在多排孔爆破时,后冲在未爆台阶坡面上产生的岩体裂隙及后排孔上翻的矿岩堆积在未爆台阶顶面,均会给下一次爆破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产生爆破后冲上翻的主要原因是多排孔爆破时,前排孔底盘抵抗线过大,炮孔填塞高度过大,一次爆破排数过多,爆破参数及起爆方法选择不当。解决的方法是:1、控制前排孔底盘抵抗线不得超过台阶高度,加强爆破前根底的清理,减少前排孔根部爆破阻力,起爆时前排孔为后排孔创造好的爆破自由面。2、根据设计台阶高度,合理布孔,可采用间隔装药结构并减少后排孔装药量。如有可能,在采掘设备条件许可时适当增加台阶高度,从而促进后排孔起爆时的水平运动,而不是出现漏斗和后冲上翻现象。3、采用多排孔微差爆破时,针对不同矿岩,选择最优的排间微差间隔。对于大区间微差爆破,后排孔爆破条件显然与前排孔不同,其夹制作用较大,并且前排孔爆破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对后排孔的爆破影响也很大,如果排间微差间隔过短,前排孔不能在期望的时间内向台阶自由面移动,则后排孔会由于抵抗线过大出现后冲或上翻。前后排孔的起爆间隔按抵抗线计算应在12-16ms/m较为合理,而后排孔应逐段增加时间间隔,一般为10%较为理想,需根据具体情况在爆破实验中探索,以取得良好的爆破效果。一般来讲,台阶高度越短,台阶移动时间就越长,排间微差间隔的增加尤其必要。4、采用倾斜深孔爆破方法,以减少后排孔底盘抵抗线。二、爆破根底现象爆破根底的产生,不仅严重影响施工质量,而且处理根底会增加单耗,安全风险也大。根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底盘抵抗线过大、超钻深度不足、台阶坡面角太小、工作线沿岩层倾斜方向推进等。为了克服爆破根底现象,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保证足够的超钻深度,钻孔完成后采取有效的护孔措施,装药前认真测量孔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装药确保入底,以提高孔底爆破威力。超钻深度一般按经验值确定,矿岩越坚固或钻孔直径及孔网参数越大,取值越大;反之矿岩松软、节理发育或孔径及孔网参数越小取小值或不取超深,甚至超深负值。三、爆破大块露天爆破后出现大块是最常见的一类爆破不良现象,大块率增加严重影响了矿山的铲、装效率及施工安全。大块的产生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产生在以下区域:①边排孔和台阶坡面之间;②炮孔充填物部分;③软硬岩交接面部分;④坚硬矿岩。爆破中应根据矿山铲、装、运设备选型及矿岩特性,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大块率。1、台阶坡面的大块台阶坡面的大块主要是临近台阶坡面的一定范围,岩体受前次爆破作用的破坏,产生大量岩体裂隙,甚至被切割成较大的块体,造成爆炸应力波的反射作用消弱,致使后续爆破边排孔爆破效应限制在靠近药柱的范围,难以抵达台阶坡面的块体内部,爆破作用仅将块体从原岩体崩落并产生有限的挤压破碎。另外爆生气体也可能通过前次爆破形成的裂隙泄露而产生大块,应尽量减少后排孔的超爆现象。台阶坡面大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抵抗线不均匀,由于台阶坡顶线不规则,导致前排孔底盘抵抗线偏差较大,局部台阶底部可能产生过大的抵抗线,或由于台阶坡面角过小,在台阶上部产生过小的抵抗线,很容易使爆生气体通过抵抗弱的台阶上部泄露而产生大块。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前排孔抵抗线基本均匀,或注意调整装药量,另外台阶坡面角应不小于75°,起爆前注意将根底清挖彻底。2、台阶顶部的大块采用炮孔底部集中装药爆破时,孔口充填部分爆破作用相对较弱,这种装药结构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台阶顶部产生较多大块。台阶顶部产生大块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