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常考知识点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有哪些?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则金属性就越强。(1)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⑵一般情况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如Zn排在Cu的前面,贝金属性:Zn>Cu。(3)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就越强。如Zn与盐酸反应比Fe与盐酸反应更易置换出氢气,则金属性:Zn>Fe。(4)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就越强。如碱性NaOH>Mg(OH)2,则金属性:Na>Mg。(5)—般情况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如还原性Na>Mg,则金属性:Na>Mg,氧化性:Na+VMg2+。⑹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Zn+Cu2+=Zm++Cu,则金属性:Zn>Cu。特别提醒①一般来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或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或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故一般来说,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与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方法是相一致的。②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是比较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失去电子的多少。如Na易失去1个电子,而Mg易失去2个电子,但Na的金属性更强。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则非金属性就越强。(1)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如F与H在黑暗222中就可反应,Br与H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贝非金属性:F>Br。22(3)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如稳定性:HF>HCl,则非金属性:F>Cl。(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如酸性:HClO>HBrO,则非金属性:Cl>Br。44⑸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贝y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如氧化性Cl2>Br2,则非金属性:Cl>Br。(6)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Cl2+2Br-=2Cl-+Br2,则非金属性:Cl>Br。(7)根据与某变价金属反应,生成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的高低进行判断。二、怎样比较微粒半径大小?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①电子层数的多少;②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的大小;③核外电子数的多少。1•原子(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如:r(Na)>r(Mg)>r(Al)>r(Si)>r(P)Vr(s)>r(Cl)。(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如:r(Li)Vr(Na)Vr(K)Vr(Rb)Vr(Cs)。2.离子(1)同一主族,自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离子半径依次增大。如:r(Li+)Vr(Na+)r(F-)>r(Na+)>r(Mg2+)。3.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1)阳离子:r(原子)>r(阳离子)。如:r(Na)>r(Na+)。(2)阴离子:r(原子)r(Fe2+)>r(Fe3+)。3、怎样进行元素的推断?元素推断题在历年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在选择题中体现),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及利用物质结构和性质进行综合推断的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短周期所有元素的结构特点、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一般解题思路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2.推断方法(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