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郭集琴新课程提倡“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新课、重点难点的教授、多层次的巩固练习、小结”相比,现在的教学程序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借此发现、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生活,学习是丰富、快乐的。在实际情境中教学法,让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进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情境创设好了,不等于有好的效果。有的老师辛辛苦苦准备了丰富的情境素材,拿起来就简简单单地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总是?能提出哪此数学问题?”于是学生就漫无边际地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期盼已久的问题终于出现了,于是赶紧抓住: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有办法解决?或者老师这时还故意不加任何评价,使得聪明的学生还在努力变换思维的角度,以期自己能套中老师答案的框。这样,学生经常是在察不出老师的颜、观不出老师的色的情况,问学生:“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后面的教学法还是跟传统教学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教师可以在挖掘生活题材、创设数学学习活动情境的前提下,提高认识,使教学改革从表面形式的改革者,向内在本质的改革迈进。在此,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更新的学习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而且应认识到数学内容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价值,不但关注知识教学目标,而且关注数学教学的价值,使知识产生飞跃。创设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实情景中去捕捉数学信息,能整理概括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是模拟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是以过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因些,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营造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证。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节课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营造氛围的。教师用多媒演示,几个机器人从白皑皑的雪山上滑下来。蓝天,白雪,银灰色的机器人,伴着强劲的音乐,由远及近。一下子把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全部吸引了。这时,老师把学生的目光引导到机器人的脚上。同学们,你们看,机器人的脚很特别。这时,机器人消失,只留下脚,这些脚是各种立体图形。老师说,机器人刚从雪地上留下脚印,脚印是什么形状的呢?这时点击留下脚印的形状。从立体图形过渡到平面图形。非常自然,贴切。(2)诱发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情境,是诱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了保证,,有的把练习课设计成“智力闯关”等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在他们眼里,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在游戏和童话世界里,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3)丰富生活体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是必要。如:《今天我当家》一课中,让学生前一天晚上与爸爸妈妈商量计划好自家要买的菜,第二天去超市现场实践买一天的菜,每当这时,学生都异常兴奋。(4)激发探索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中。如:《美丽的家园》一课里,创设了“田园阁”小区美丽的环境,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小动物们与人类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