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积累语言。二、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重点:一、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二、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教学难点:初步领悟“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范读、实物展台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展示高尔基图片、名言。2.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生活小事?(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二、精读感悟,体会文旨1、谈话过渡:欣赏着那些盛开的的花儿,高尔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于是他忍不住给远方的儿子写一封信。2、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手机纳米盒APP播放)3、自读课文7——9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封信里读出了什么?(1)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代表汇报。(2)指名汇报。明确高尔基写信的主旨:告诉儿子要时刻记得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3)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说自己的发现。(4)引导学生比较并体会信中“两个美好”的异同。指名答,师引导,明确第一个指鲜花。第二个?(通过视频引导,寻找视频中美好的东西。)第二个指除了鲜花等物质方面的东西,还包括对别人的关心、帮助等。生活中,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宽容的话语,一次无私的帮助,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所以高尔基告诉他的儿子,(ppt)齐读4、出示句子: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1)引导学生再次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与“拿”的内涵。(2)指名答,师归纳总结给:付出,指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是向他人索取。高尔基的这句话其实是告诉儿子: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人愉快。5、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指名答。(3位)出示图片(ppt配乐)师解说。6、续写小诗(先读一读,构思,写,分享)串读小诗。7、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书信的内容。三、总结延伸,感悟“爱”的教育1、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他对儿子的爱主要体现在哪里?引导:育人先育心,注重对儿子美好心灵的塑造,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爱。(板书:爱)2、延伸拓展,出示关于给予的名言,自读感悟,师生合读。四:小结与作业1、交流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齐读谆谆教诲。2、作业选做。五、板书设计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栽写花信赏教花子“给”,永远比“拿”愉快六、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对儿子的拳拳爱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文章包含的浓浓亲情和深刻的做人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走入人物的生活,走入文章,通过听、读、思考,理解“两个美好”的异同,理解“给”与“拿”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乘胜追击,出事关于给予的小诗,鼓励学生续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整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配上老师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给予的名句,本课的的重难点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本节课,我认为我最大的亮点是图片和视频的插入。图片是我班同学那些在校园里默默付出的图片,视频是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二者贴近生活,更容易感染学生,更容易引起共鸣。讲完这节课,我明白了,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要启发别人,先要升华自己。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