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草畜产业是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为了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宁夏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促进全区草畜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草畜产业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生产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草原生态建设,畜牧业取得较快发展。畜牧业产值122.9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1.4%。(一)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奶牛存栏58.5万头,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50万头、1700万只,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35.3%、32.1%、30.7%;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9.2万吨、8.8万吨和136.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35.9%、-1.6%和52.8%,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7.8%,比“十一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人均牛奶、牛肉、羊肉占有量分别为205.3公斤、14.6公斤和15.2公斤,分居全国第2位、第6位和第5位。宁夏族自治区草畜产业发展)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区、县、乡、村四级2(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突出重点,分区推进,产业带及核心区优势进一步凸显。依托北部引黄灌区农业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奶牛优势产业带,优势区奶牛存栏和产奶量分别占全区的93%和99%;依托中部干旱带滩羊种质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滩(肉)羊优势产业带,饲养量占到了全区的92%。依托南部山区生态及优质牧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环六盘山肉牛优势产业带,肉牛饲养量和基础母牛存栏占到全区的73%和75%;建设以引黄灌区粮草轮作、中部干旱带旱作人工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为主的优质牧草产业带,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占全区人工草地面积的67%。(三)规模养殖快速发展。采取收购、代养、托管、入股等方式,出户入场、整村推进,加快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家庭牧场建设,主体多元、协调互补、多种养殖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园区)6215个,其中奶牛268个、肉牛1073个、滩(肉)羊4575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84%、38%和47%,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4个、9个和9个百分点。畜禽改良站(点)736个、良种繁育场47家,生产性能检测(测定)中心2个。累计推广优质奶牛冻精193万支、肉牛冻精128万支、种公羊6.25万只,改良奶牛107.2万头、肉牛57万头、羊260万只。奶牛、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90%。3(五)草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区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9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9家,草产品加工企业8家,培育出“夏进”、“涝河桥”、“穆和春”等知名清真品牌,蒙牛、伊利、中地、中牧、皓月、万家灯火等知名企业集团陆续落户宁夏。(六)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以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园区为平台,以重大推广项目为抓手,引进、示范、推广了高效繁殖、精准化养殖、粗饲料加工、智能化管理等一大批先进技术,畜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奶牛平均单产720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以上,居全国第四位。高档牛肉生产和母牛低成本养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养羊场75%以上繁殖母羊实现了“两年三产”。苜蓿标准化生产、柠条加工和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取得突破,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65%以上。(七)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效果明显。加强禁牧封育,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做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补播改良和优质牧草生产,强化草原防火和鼠虫病害防治工作,优质牧草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区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58%,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天然草原理论产草量达到19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0.9%。人工草地由700万亩,增加到850万亩。二、宁夏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相继出台了4《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见》和《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将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