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的教材主要涉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特点,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互关系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过程是重点;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难点。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如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与温室效应等,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好素材,因为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循环过程。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解决方法](1)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过程师:同学们,通过前几天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辅导和跟踪指导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不但有想法,也有做法,并获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吧!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积极踊跃地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也希望其他同学对展示成果的同学能够发问和辩论,达到交流观点、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首先举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部分的研究成果展示。哪位同学能把C循环以简明形式表达出来.(许多同学举手示意,教师随机选择一位上台)生1:C循环是一个有完整回路的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我觉得用框程图来表达比较好。(甲同学将色彩纷呈、图文并茂的C循环框程图贴于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解。讲完后博得一阵掌声)师:这位同学做得很好。我们学习新知识,就是要善于概括和总结,把新知识变成我们自己易于表达和理解的东西。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真正掌握知识的过程。有没有同学对这位同学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呢.生2:请问生1,能否说C循环就是C02循环.生1:当然不能,C循环的物质基本形式是CO2,但是C在生物界中主要以各种含C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以CO2形式存在的,因此不能说C循环就是CO2循环。师:生1同学对物质循环内容研究得比较全面透彻。那么,本节教材主题中还涉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哪位同学愿意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呢.(教师从举手的学生中示意生3上台来)生3:我的研究成果是一张比较表:(生3贴上比较表。比较表涉及形式、特点联系等比较项目,生3逐一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若哪位同学对此还有不解之处,望能直言相告,我将不吝赐教。(师生笑)生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密切,那我们吃饭是为了吃到物质还是吃到能量.生3:物质和能量都要吃到,因为生命既需要物质也需要能量。事实上也真是同时吃到了,由于物质和能量不可分割,物质里就包含着能量,所以你想单独吃到能量或物质是不可能的事。师:生3的研究成果一目了然,是进行比较研究常用的方法。希望大家也能掌握。因为任何知识都是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下面,我们就物质循环原理的应用研究进行交流。请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第一组同学先上来。第一组两位学生代表:我们组的研究方向是白色污染的危害及综合治理。为搞好本次研究,我组同学又分了3个合作研究小组分别去学校附近的街道、居民点、农资商店、垃圾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