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目前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循环农业的理念是林下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林下经济产生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循环农业后主要农业经济发展现象之一。第一节概念与内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林下经济的发展与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背景。首先,和谐林业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农林生产涉及农村干家万户,林下经济发展已经生成为一种活跃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林生产领域中的经济现象,林下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的绿色产业。一、概念在各地的发展实践中,人们对林下经济的理解也多有不同,目前关于林下经济的概念尚未有科学准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林下经济,就是一种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有人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文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态系统。还有人认为,林下产业开发是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生物生态系统和能量流动规律,以林地、林木资源为依托,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条件,多层次、多时序配置组合,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开展的林下经济活动。对林下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一方面,若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概括我国蓬勃发展、类型多样的林下经济很难,另一方面是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的必然规律所决定的。尽管如此,我们对上述定义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字上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并无明显的区别。它们实际上是代表了各地区的实践者在发展中对林下经济的不同见解,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认识,促进了林下经济内容的进一步丰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林下经济的概念是: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与经营系统。二、内涵林下经济不同于农林复合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与科学内涵。产业互补、生态优势、应用优势是林下经济内涵的主要表现。(一)产业互补传统的农业是单一的种植业生产,保留自然经济的特性,其产业十分低下,与工、比无法比拟,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可能分享到社会平均利润。只有在农业产业链接上,与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体化经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农业对社会平均利润的共享。可以说,林下经济就是这种产业链延伸的一种实例。林下经济有助于减轻林业产业的压力,优化环境。就我国而言,林业由于经营周期长,抚育成本高,连续投资三四十年后才可有直接经济效益,加上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交通闭塞,教育落后,发展林业全靠“政府输血”,林业对市场应变力极差,造成林业的停滞甚至减退的局势。正因如此,由农户发展单一林业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国农村的低集约化、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的状态也不利于全民参与发展林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实现以短(农业)养长(林业),以林护农。林木或果木到达成熟期,只要管理得当,其比较利益将大大高于单纯的农、林业。在黄淮海平原豫北地区。对果园、果粮、桐粮、农田防护林、农田、林地的十多年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总体情况是:果园最佳,果粮间作、桐粮间作都优于农田和林地,综合效益则是果粮最佳,农田防护林、桐粮间作优于单纯的果园和林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与单纯的农、林业相比,林下经济有生态和经济的综合优势。农业和林业都是经济基础产业,既为人类创造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存环境,又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提供最初始的推动力,生产初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