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考情概览内容考查方向要求溶液及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的判断,乳化现象,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b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b溶解度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结晶现象b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液的稀释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及所用仪器,误差分析c考点梳理考点1溶液及溶解现象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__另一种___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组成:溶液由_溶质__和_溶剂__组成。①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溶质__。②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溶剂___。最常用的溶剂是___水__,汽油和酒精也可以作溶剂。注意:(1)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若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2)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3)特征①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和浓度完全相同。②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时(温度、溶剂量、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1)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表现出放热现象,如NaOH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温度升高。(2)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表现出吸热现象,如NH4NO3溶于水,温度降低。(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吸放热现象不明显,如NaCl、蔗糖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考点2乳化现象(高频考点)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在分层,这种现象称为__乳化_。肥皂、洗涤剂、洗发水都具有乳化功能。注意:生活中常利用乳化作用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考点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_下,向一定量_溶剂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_不能继续溶解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高频考点)(1)对于大多数物质:(2)对于氢氧化钙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注意:一般而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无关。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3.溶质的结晶(1)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2)结晶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成热饱和溶液,再冷却,使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②蒸发溶剂法:例如:晒海盐: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粗盐考点4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_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_饱和_状态时所溶解的_质量_。(2)影响因素①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是_温度_。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氯化铵等。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等。2.气体的溶解度(1)概念: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压强为_101kPa_时,某气体在__1__体积的水中达到_饱和__状态时的气体__体积_。(2)影响因素:①内因是气体的性质。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_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_越大_。3.溶解度曲线(高频考点)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高频考点)(结合云南近三年的命题点分析)ⅠⅡ(1)表示了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其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种:①陡升型(如图Ⅰ中物质甲,代表物质:KNO3),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②缓升型(如图Ⅰ中物质乙,代表物质:NaCl),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2③缓降型(如图Ⅰ中物质丙,代表物质:Ca(OH)2]。从溶液中分离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或升温结晶。(2)确定某物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Ⅱ,①10℃时,A的溶解度为_5__g,即100g水中可溶解_5_gA。②20℃时,若把5gA溶于100g水,则所得溶液为_不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如图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