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公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尝试定性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即定性描述过渡到可能性的定量表示。但教材没有直接进入计算教学,而是在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进行体验,加深理解。实质上是定性教学的深入和定量教学的铺垫所以“体验”是本节教学的核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中、过程中学习。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其他的游戏活动。学生情况:随机的自然班,48名学生,分成12组,每组4人。学具、教具:杯子、瓶盖、硬币、骰子、表格(瓶盖实验——表格1、表格2;硬币实验——表格3、表格4。)、鸡毛毽子。教学目标:1、通过不等可能的试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2、体验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科学研究的乐趣;3、能够用数学试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规则公平性的问题;4、引发学生思考、影响学生人格,教育学生为人处世应公平正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同学们针对教师和某学生之间的纠纷(对于“谁去看世界杯”学生提出的裁决办法好不好)评理,引出学生之间的问题冲突——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板书:问题冲突)【设计意图:利用6月12起的巴西世界杯赛事引起师生实际中的冲突,使得课堂出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在此环节提出学生提供的游戏规则,也即新授主题部分要证明的问题——瓶盖规则是否公平。】二、问题引领,探究求证。1、根据师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思考并提出可行的探究方法——学生回答:试一试。引出探究的方法——试验。(板书:问题冲突→试验)2、教师口述指导,让学生明确试验的步骤、方法以及数据的记录和整理(用表一记录统计)。并在组内进行试验操作。试验要求:(1)用手盖住杯子,将瓶盖在杯子里用力摇晃;组内成员轮流操作;(2)组长法则使用表一记录数据;(3)分别统计瓶盖正反面朝上的次数;(4)想一想,你们的数据说明了什么。3、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让学生第二次说一说: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板书:问题冲突→试验→数据→推断)【设计意图:相对于学生第一次对游戏规则的判断,组内试验之后的第二次判断有了一些证据,只是证据不充分。在教学中设计“失败”的试验,让学生更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答案,引发学生自动地探索解决方法,也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三、问题激化,深入探究。学生根据组内得到的数据提出的推断,仍然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组汇报数据是正面次数远多于反面次数;有的组汇报的数据是反面次数远多于正面次数。均说明该游戏规则不公平。然而,有的组汇报的数据是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差不多,则说明该游戏规则是相对公平的。学生通过组内的试验,并未得到满意的结论,而是得到各有证据的不同的结果引发的问题激化。顺势,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样本不足),和解决新问题的办法(扩大样本,收集更多的数据)。师: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更多的数据?(由于之前各组都已经做了试验并得到了数据,所以可以将各组数据累计)教师利用表二整合各组的数据,整理出全班的数据对比。此时,请学生据此第三次说一说: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板书:问题冲突→试验→数据一→推断→数据二→结论)【设计意图:第三次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是对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数学试验大数据的必要性,也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四、探讨结论,解释原因。师: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过程,想一想,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游戏——“可能性相等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游戏。”(板书课题:游戏公平——可能性相等)2、我们再来想一想,为什么在刚才的试验中,瓶盖反面朝上的次数远高于正面朝上的次数呢?——对于试验原因的解释借助“鸡毛毽子”辅助说明。让学生亲自抛一抛毽子,感知原因,在动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板书:问题冲突→试验→数据一→推断→数据二→结论【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试验结果的进一步探讨,任务有二:第一,初步完成知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