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学家—霍妮学了大半年的心理学了,几乎接触到的都是男性心理学家,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的,难道心理学只有男性可以学嘛?在选人物了解介绍的时候,发现了霍妮。可能因为她其中唯一一个女性吧,让我有了很强的兴趣。之后在对她的深入了解中,我发现她的一生确实证明了心理学不只是男人的专长,女人一样可以,让我对她多了几分敬佩,也让我在专业学习上多了很多自信。因为上课讲述时间有限,不能将我所了解的全部内容一一展示。接下来我将按照七个部分来展示我对霍妮的了解,分别是影响一生的童年、本人及家人照片、生平、代表作、心理学思想、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评价。一、影响一生的童年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常年出海在外,即使是少有的在家住上一阵子,也把他全部的爱都放在年轻美丽的妻子身上,对他的孩子们漠不关心。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个充满魅力的美丽的女人,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19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父母在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使得两人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虽然瓦克尔斯对她的年轻妻子近乎崇拜,索尼却很看不起她的丈夫,自己在家里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她对丈夫的蔑视和她的地位深深地影响了卡伦。卡伦对她母亲抱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强烈的爱,母亲对卡伦最大的帮助在于学业上的支持。母亲一直希望卡伦可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可以不负她自己家族的名誉。所以她不仅鼓励卡伦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不顾丈夫的反对到处帮卡伦联系录取女孩子的学校。对于卡伦日后的成就,索妮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哥哥。本特是大卡伦四岁的哥哥,是同样站在母亲一边的“同盟者”,也是卡伦追求学术成就的支持者。在早期的日记里,卡伦虽然很少提到本特,但每次说起总是很亲切的口吻。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父亲只有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才会对她“关怀”备至、严格要求。他是个过分虔诚的天主教徒,不仅坚持每天做冗长而无趣的祈祷,用各种保守、刻版的教条约束一家人的行动,更是强硬的把他那宗教信仰塞进了孩子的脑袋里。父亲给年少的卡伦留下了恶劣的印象。而且在那个重男轻女尤为严重的时代里,作为女孩子的她又完全无法跟“快乐而活泼”的哥哥相比。父母虽然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偏袒哥哥,但是卡伦却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他们的爱和关怀。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她不曾被关注、不曾被肯定,更不曾真正的相信自己。被人忽视的童年在卡伦的生命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随着她一天天的长大,每一次重新鼓起勇气向大人们索要一点点的肯定或是关心,都被无情的冷落在一边。这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在小卡伦的心里留下了终生无法摆脱的自卑——“我是令人讨厌的孩子!”这想法的根深深地扎进她的头脑中。正是这样不太美好的童年生活,给霍妮以后的心理学观点造成了很多影响。例如:和阿德勒一样,父母对哥哥的偏爱让霍妮认为在导致神经症的全部环境因素中,最后重要的是早期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还有父亲对母亲的崇拜以致母亲在家中占主导地位,对霍妮成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二、本人及家人照片三、生平•凯伦•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Biankenese)。•即使有着一个不太幸福的童年,但她在9岁时,她确立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12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6年考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开始对精神分析产生兴趣。•1908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霍尼,他们在1909年结婚并生了3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和睦。•1914-1918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亚伯拉罕。•1915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7年发表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1918-1932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开办一个私人诊所,并发表了几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