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一)简介诺尔曼·白求恩生平事迹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二)学生自学课文,独立完成下列导读示图:(导读示图框架由老师设计,内容由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填写。)(三)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下列思维训练题:1.课后练习二列举了对本文各段之间关系的三种理解。除此之外,还有第四种理解:首段提出作者主张──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第一段是就国际主义来论述这两种精神的,第二段是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论述这两种精神的,第三段是从技术的精益求精来论述这两种精神的。各段均在论述这两种精神,揭示中心思想。你认为这四种理解,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提示:这个问题可以充分让学生开展讨论,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比较四种理解的优劣,作出最佳选择(第三种理解)。2.划分第一、二两段的层次,并比较一下:两段议论方法有何不同。提示:第一段分三层。第一层(①②两句),简介白求恩生平事迹。第二层(③句),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第三层(④至⑧句),剖析国际主义精神及我们怎样学习这种精神。第二段分四层。第一层(①②两句),提出本段分论点,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精神。第二层(③至⑦句),从反面列举事例批评不少的人自私自利的四种表现。第三层(⑧⑨两句),从侧面列举两个事例对白求恩精神表示肯定赞扬。第三层(⑩句),号召学习白求恩这种精神。两段议论方法是不同的:第一段先叙事后议论。叙事简练、概括;议论部分先作判断,后作深刻剖析,指出我们如何学习。第二段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①句提出分论点,并从正面概括叙述这种精神的表现;②句是议论,号召学习他。③至⑥句从反面举例记叙,⑦句议论,提出批评。⑧⑨两句从侧面举例记叙,⑩句议论,号召向他学习。两段议论方法的着重点不同,第一段着重在事理分析,所以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第二段着重事例证明,所以夹叙夹议,议论点到即止。3.一、四两段都是先叙后议,它们之间有无不同?揭示:一段的议论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对国际主义进行深入剖析;四段是结束段,其议论部分则着重分析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的实质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指明学习的方向。4.找出本文中的正反对比,说说运用这种方法说明道理的好处。提示:二段正面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紧接着列举不少的人自私自利的四种表现进行对比;三段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紧接着列举一般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进行对比。两相对比,能清楚地判明是非,分清褒贬,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的难能可贵,使文章更有说服力。5.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的记叙各有什么特点?试以本文与《人民的勤务员》作比较分析。6.议论文的议论与记叙文的议论又各有什么特点?试以本文与《一件珍贵的衬衫》作比较分析。提示:以上两题,主要是为了弄清楚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可引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具体课文作比较分析。(四)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下列语言训练题:1.课文第一段中这样评论道:“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前面写的是“两种精神”,后面只是说学习“这种精神”,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2.“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其中的“要和”两句,是否重复了?可否删掉其中一句?为什么?3.第四段最后一句特别强调了什么?这句话叠用了五个“一个……的人”,而“人”前用了五个不同的定语,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这五个定语分别从思想、品质、道德、志趣和作用五方面说明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的实际效果,增强了文章气势,强调了学习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领会第二段中三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5.练习五及教学目标中应掌握的字词。(五)教案扩展的思路学生素质较好的班级,在完成本文教学任务后,有余力可按毛泽东1956年11月12日写的《纪念孙中山》一文作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