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端午的鸭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民间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指导。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1.采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2.合作探究法;3.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四教学过程1、导语: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乡过节日的风俗,少数民族同学也可以说说本民族的过节习俗。如果让你写文章来介绍你会怎么写。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汪曾祺是如何介绍的。2、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投影作者简介和字词(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思考:本文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归纳出文章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鸭蛋?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时孩子们是如何把玩鸭蛋的?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设计这几个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者对家乡的任何小事都如数家珍,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从而突破重点。3、要求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文句小组进行交流,品味语言,多媒体显示汪曾祺的创作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行文闲适自由,语言轻松幽默,趣味盎然,能够雅俗共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品味文章语言,从而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1)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2)我们新疆有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你知道哪些,介绍一下。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点评。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端午等传统节日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让学生认识到节日的习俗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语言生动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意识。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是他们认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双重教育目的。6、小结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7、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汪曾祺的《受戒》板书: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风俗——家乡的端午——端午的鸭蛋散文风格:闲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