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教学目的一、熟悉小说情节,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国的旧社会的陌生感。《祝福》是鲁迅在荷戟彷徨的苦闷求索中创作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言表达已臻完善。但课文所反映的是距今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人和事,今天的学生对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很感陌生。课文又万把字。如何有限的课时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文。一、导入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们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那么是谁让祥林嫂落到了那么悲惨的境地?让我们走进《祝福》,走进我们民族的昨天,也走进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三、词语解释祝福:通过祭祀求福。彷徨:游移(犹豫)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好。1923年,鲁迅思想陷入苦闷时期,不知道国家、社会的前途在哪,曾写诗云:“荷戟独彷徨。”后以“彷徨”二字作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子的名。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四、语境情景的酿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送旧迎新,祷神祈福的盛大活动便开始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话应当这样说:①旧历的年底到了。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鲁迅讲述故事的开场白也是如此。旧历的年底是我国传统大节——春节。习惯上,春节并非单指夏历元旦这一天,而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一直延续到新正元宵节为止,其间包括腊八、祭灶、除夕过年等。此过程中诸多祭神祀祖的礼仪活动庄严而隆重,与之伴随的各种习俗充满喜庆而又热闹。祥林嫂便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庆的爆竹声中。“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内部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遽复杂的历史背景。因背景深厚,更加顽固,因其久远,牢如坚冰。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全部喜庆气象的经验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语境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五、分析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